作者:姚婷婷,付兆杰,林仲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
1 外阴恶性肿瘤
1.1 外阴鳞状细胞癌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
手术切除范围多选择根治性外阴切除,也可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部位等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既往1篇包含37例妊娠合并外阴鳞癌的系统综述中,有7例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或切除活检(其中2例后续补充根治性外阴切除),4例行局部外阴切除术;3例行半外阴切除术,3例行全外阴切除术,22例行根治性外阴切除术。在对于淋巴结的处理上,有3例行淋巴结取样活检,且最终结果均为阴性;22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18例行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2例行腹股沟/股及盆腔淋巴结切除。
妊娠期诊断外阴恶性肿瘤者,手术治疗时机根据发现肿瘤的时间不同,可以在分娩前和(或)分娩后进行。对妊娠晚期诊断的患者,经全面评估后可以延迟到产后治疗。在上述综述中,有14例患者产后进行手术,10例患者在妊娠期行手术,平均手术孕周为孕22.5周,而分娩发生在最后1次手术后8~18周;有11例患者在妊娠期及产后均行手术治疗。
关于分娩方式:(1)有外阴瘢痕、近期接受过外阴部位整形重建手术、经阴道分娩出血风险高、大病灶的外阴癌患者,可考虑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例如,1例41岁、不规律产检、
根据疾病分期、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患者是否行放化疗。在已报道的37例妊娠合并外阴鳞癌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行化疗,其中1例晚期患者未行手术,于孕18周开始行
目前,在癌症开始治疗前可选择冷冻胚胎、卵细胞和卵巢组织来保护卵巢功能。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力的年轻患者而言,低辐射剂量放疗即可对卵巢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即使卵巢不直接暴露在放射野内,放疗的内部散射仍可以向卵巢传递辐射。只要有可能,应选择合适的保护卵巢方案。可以通过放疗前行卵巢移位和降低放疗剂量来保护卵巢功能。40~44Gy外束放射治疗可导致移位的卵巢暴露高达3.2Gy,这是保留卵巢功能的辐射剂量上限。因此,需要与放疗科医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放疗方案。另外,放疗后可出现一些潜在的产科并发症。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放疗的女性
1.2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发生率仅为0.1/10万。有关妊娠合并外阴黑色素瘤的病例报道更为稀少。最早报道是1例27岁患者,孕8周时出现右侧大阴唇肿物,没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未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简单肿物切除后病理证实为黑色素瘤,由于患者妊娠,后续没有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也没有行放疗。后续分娩过程顺利,两年后,患者出现了右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进行了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随后出现乳房、肝、骨转移,其后患者去世。另1例29岁患者,1996年1月出现右侧大阴唇色素性病变,并进行性增大、出血,1996年8月活检提示恶性黑色素瘤,因此进行了根治性外阴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术后患者接受了2年低剂量的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和10剂Melacine黑色素瘤疫苗。1999年1月,患者出现胸部和腹部转移,进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疫苗治疗。2000年夏患者妊娠并暂停了BCG疫苗治疗。在妊娠4个月时,发现肠道内3cm×2cm的转移性病灶,进行了超过100cm的小肠切除,并继续妊娠。至分娩时,患者腹部已有直径25cm的可触及的病灶,并且头皮、乳腺、肺部以及左胸壁均有肿块。2001年5月发现颅内有多个转移灶,于2001年6月去世。另1份病例报道1例34岁的妊娠合并复发性外阴黑色素瘤患者,患者孕前在左大阴唇出现色素性病变,切除活检提示恶性黑色素瘤,表浅扩散型,足月剖宫产后3个月,在上次的瘢痕附近出现1个色素性病变,遂行右侧外阴部分切除术,病理提示表浅扩散型恶性黑色素瘤。由此可见,与妊娠相关的外阴色素性病变,诊断难度大,复发性高。
1.3 外阴肉瘤 外阴肉瘤更为罕见,通常发生在左大阴唇。因此,这些病例中约有1/3最初被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
1.3.1 双相滑膜肉瘤 有报道1例33岁患者,G2P1A1,左外阴病灶经切除活检示双相滑膜肉瘤,术前胸部、腹部和盆腔MRI提示没有转移。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左半外阴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因术中见肿瘤非常靠近深部切缘,在手术时留置了近距离放疗间质针导管。术后第5天开始行高剂量近距离放疗(共20Gy),最后1次放射治疗后拔除导管。术后第28天行会阴电子束辐射治疗(共50Gy)。术后2年患者在超声监测排卵下自然受孕。
1.3.2 外阴近端型上皮样肉瘤 一种极为罕见的间充质起源软组织肿瘤,特点是快速扩张,频繁的局部边缘阴性复发,发病后早期转移,预后不良。目前文献报道有3例。1例36岁患者,在妊娠18周时左大阴唇上出现1个鸽卵大小的实性肿块,并伴有囊性成分。患者在妊娠23周时接受了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在妊娠29周时,进行了择期剖宫产、外阴和阴道根治性局部切除术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患者共接受6个疗程的辅助化疗(
1.4 外阴肌上皮癌 肌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也可以发生在乳房、皮肤和软组织、汗腺、泪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外阴肌上皮癌极其罕见,文献报道过1例35岁患者,在妊娠前3个月首次发现右侧大阴唇大肿块,未予重视,在妊娠27周时初诊为前庭大腺脓肿,接受了1个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后于2007年12月,行可疑病变的广泛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外阴肌上皮癌。于2008年2月行剖宫产,2008年3月行根治性外阴全切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部分阴道切除+外阴重建。尽管后续行同期放化疗,病情仍不断恶化,在初次诊断20个月后死亡。
1.5 外阴前庭大腺癌 前庭大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女性中仅占不到1%。病例报道1例20岁女性,在妊娠16周时出现左侧腹股沟区疼痛、肿胀。查体时在前庭大腺部位可触及肿胀、固定的硬结,同时可触及同侧2个淋巴结。初诊为前庭大腺脓肿,拟行手术。术中在左侧前庭大腺见5cm×5cm异常肿块,质硬并固定于邻近组织。病理提示前庭大腺腺癌,Ⅲ期。在肿瘤科医生建议下终止妊娠并行放化疗。
1.6 外阴卵黄囊瘤 原发外阴卵黄囊瘤非常罕见,免疫组化多有Sal样蛋白4(Sal-like protein 4,SALL4)、磷脂酰
综上所述,年轻外阴恶性肿瘤罕见,妊娠期诊断者多数预后不良。对于非妊娠期诊断、年轻、需保留生育功能的外阴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若为FIGOⅠ~Ⅱ期,单纯手术治疗能解决者建议按指南推荐的手术范围切除外阴病灶[±]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该手术并不影响阴道、子宫和卵巢功能。肿瘤治愈后可以正常备孕,终止妊娠方式推荐剖宫产;若为FIGOⅢ~Ⅳ期,需要手术+化疗者,化疗期间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保护卵巢。需要放疗的患者,不论是腹股沟区、盆腔外照射放疗或阴道近距离放疗,均会对原位的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此时已不适合保留生育功能,只可考虑放疗前
2 阴道恶性肿瘤
原发阴道恶性肿瘤非常少见,仅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1%~2%。多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在年轻女性中,随着HPV感染的增加,阴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上升。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80%,其次是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很罕见。阴道恶性肿瘤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治疗将影响生育功能和性功能。
2.1 阴道鳞癌 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妊娠期诊断的年轻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经综合评估后,可以考虑行阴道局部切除或新辅助化疗后阴道局部切除术,术后辅助放化疗。据报道1例33岁患者在妊娠23周时在阴道后穹隆上发现1个2cm×2cm大小的肿块。病变活检提示非角化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在妊娠23周时,患者进行了广泛的阴道局部切除,确诊为T1期。妊娠33周时,行剖宫产同时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行阴道近距离放疗。初次手术36个月时未发现复发。另1例38岁初产妇,妊娠11周时在阴道后穹隆偏右侧发现1个直径约4cm带蒂肿块。妊娠13周时行阴道肿物切除术并确诊为Ⅰ期阴道鳞癌。在患者强烈要求下继续妊娠并密切随访。妊娠22周时,在阴道后穹隆发现了1个复发性肿瘤,侵及阴道旁组织。妊娠26周时,因优先考虑对
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子宫颈鳞癌中的应用积累经验较多。多个研究探讨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在阴道鳞癌中的可行性。在1篇纳入了11例FIGOⅡ期阴道癌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先行3个疗程的紫杉醇175mg/m2和顺铂75mg/m2(3周疗)化疗,随后进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2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其中1例死亡。1例39岁的Ⅱ期低分化阴道鳞癌患者,接受
由此可见,新辅助化疗后行阴道局部切除术是部分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的一个可选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并消除隐匿性的转移瘤,提高了手术的可操作性,并且避免了放疗相关的潜在并发症,例如阴道狭窄、放射性膀胱炎、膀胱阴道瘘等,对年轻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也较小。不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放疗仍是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患者的辅助或补救治疗手段。考虑到全阴道切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功能,根治性手术后行大腿皮瓣阴道重建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2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 妊娠合并黑色素瘤的估计发病率为每1000次妊娠中0.1~2.8例。妊娠会增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的分泌,进而导致疾病恶化。文献报道1例40岁孕妇在妊娠26周时诊断为黑色素瘤,同时怀疑胎儿合并肠梗阻。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了广泛的局部切除黑色素瘤。组织学评估为黑色素瘤ⅠB期(ClarkⅣ,Breslow厚度1.2 mm,pT2a)。颈部、腋窝、腹股沟、腹部和骨盆的淋巴结超声检查以及胸片未显示任何转移性疾病的证据。妊娠37周阴道分娩,新生儿被转移到新生儿科,并因肠梗阻行手术治疗。胎盘中没有发现黑色素瘤的证据。2年后,孩子健康,母亲未出现复发。
1例27岁患者在妊娠38周时检查发现阴道前壁1个直径3cm的带蒂肿物。病理提示黑色素瘤,相关检查未发现任何淋巴结受累。患者在剖宫产同时切除阴道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BreslowⅡ期恶性黑色素瘤。随访24个月无疾病复发。
2.3 阴道肉瘤和卵黄囊瘤
2.3.1 阴道平滑肌肉瘤 非常罕见。文献报道1例31岁患者,体检行阴道窥诊时在阴道内见1个可疑的5cm外生性肿块,位于阴道中上1/3,阴道下1/3处和子宫颈未见病变;活检提示阴道平滑肌肉瘤,MRI提示5cm的阴道肿物,没有子宫颈浸润,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2.3.2 阴道葡萄状横纹肌肉瘤和卵黄囊瘤 发生在女性生殖道的横纹肌肉瘤十分罕见,约50%发生在阴道,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治疗需个体化。在一项纳入4例阴道葡萄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4个月;4人均接受了全或次全阴道切除术和自体皮瓣移植阴道重建术。术后1例患者切缘为局灶阳性,其余3例患者为阴性。术后均未行放疗。在中位随访35个月时无肿瘤复发,阴道腔未闭合,外观较好。在一项评估儿童原发性阴道内胚窦瘤和横纹肌肉瘤的保守治疗和预后的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24例患者(中位年龄12个月,7~44个月),其中卵黄囊瘤17例,横纹肌肉瘤7例。17例卵黄囊瘤患者中,15例单纯行BEP(
2.4 阴道透明细胞癌 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原发性阴道透明细胞癌多是因为在母体内暴露于
在一项有关女性生殖道透明细胞癌患者行放疗保守治疗的研究中,19例阴道透明细胞癌患者接受了阴道近距离放疗,7例患者尝试妊娠的患者中有3例成功妊娠并经剖宫产分娩健康新生儿,1例患者流产。
3 外阴及阴道上皮内瘤变
外阴及阴道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过去30年,50岁以下女性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发病率显着增加。这一趋势归因于高危型HPV感染率的增加。高危HPV相关的VIN与慢性、多灶性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病变有关,局部切除后往往会复发,不及时治疗会进展为侵袭性疾病。
妊娠期间VIN的管理与非妊娠妇女基本相同。如果在妊娠期间发现可疑的外阴病变,则必须进行活检。治疗选项包括局部切除或消融治疗。如果已经发生浸润性癌症,除了在妊娠晚期诊断,其余不应推迟治疗。由于存在致畸风险,孕期应避免使用
VaIN很少见,仅占下生殖道所有癌前疾病的0.4%。与VIN类似,VaIN可能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并存。VaIN的治疗趋于个体化。应对可疑病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并排除浸润癌。妊娠期VaIN的治疗,局部切除或激光消融治疗应推迟到产后。
4 总结
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恶性肿瘤的管理是复杂的,外阴阴道恶性肿瘤患者也是如此。应该多学科参与制定个体化方案,融合妇科和医学肿瘤学家、放射肿瘤学家、高危产科医生、生殖内分泌学家和遗传学家的专业知识。较保守的手术干预,使用性腺毒性较小的化疗药物,以及应用更局部的放疗,这些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风险必须与标准的治疗方法相平衡。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修改治疗方案以保持生育能力,在符合治疗原则,患者生命为先的前提下,尊重患者的自由裁量权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略。
来源:姚婷婷,付兆杰,林仲秋.外阴癌及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问题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11):1063-106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