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松法,秦佳乐,叶乐乐,吕卫国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科
GTN对化疗高度敏感,是最早可经化疗治愈的实体肿瘤。目前临床上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年制定的临床分期和预后评分系统将GTN分为低危和高危,实施分层治疗。预后评分≤6分者为低危患者,首选单药化疗,常用的一线单药化疗药物有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放射菌素D(actinomycin D,Act-D)等;预后评分≥ 7分者为高危患者,高危GTN采用多药联合化疗,首推EMA-CO(
1 GTN化疗耐药标准
目前对于GTN化疗耐药尚无公认的标准。FIGO 2021年指南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6版)中只提及GTN化疗耐药,但无明确定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2年第1版)指南中给出了GTN化疗耐药定义:连续3个疗程化疗后血β-hCG水平呈平台(变化<10%)或者连续2个疗程化疗后血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升高(变化>10%)。欧洲滋养细胞疾病治疗组织 (EOTTD) 则给出了低危GTN单药MTX耐药的标准,原发耐药指在起始2个疗程MTX化疗后hCG 升高,或者起始3个疗程MTX化疗后,血β-hCG水平稳定(变化<10%);继发耐药指起始MTX化疗有效,后续血β-hCG出现平台(变化<10%)超过2个疗程(4周)或者上升超过2周。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对耐药的定义为:经连续2个疗程化疗后,血清hCG未呈对数下降或呈平台状甚至上升,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病灶不缩小甚至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2021年版指南则给出了与EOTTD标准类似的低危患者单药化疗耐药定义。笔者所在单位主要以连续2个疗程化疗后,血清hCG未呈对数下降为耐药评判标准,考虑到耐药标准的不同涉及化疗方案更改和化疗时间,尤其是国内标准和国际已有标准存在明显差异,不利于国内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和比较,进一步统一国内GTN化疗耐药标准,与国际接轨迫在眉睫。
2 GTN化疗耐药的预测和评估
虽然目前缺乏精准的GTN化疗耐药预测指标,但通过某些指标我们仍然可以评估患者的耐药风险。研究认为,FIGO预后评分越高,往往耐药率越高。有报道显示:低危GTN患者接受甲氨蝶呤(MTX)/
本中心也对低危GTN化疗耐药相关因素和预测做了有益探索。我们的结果提示:FIGO评分和前次妊娠是MTX 5日方案化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FIGO预后评分系统包含的8个因素,我们发现治疗前血hCG水平和距离前次妊娠时间是单药化疗耐药的最强相关因素。我们将超声的肿瘤血管分布指标与FIGO评分系统结合,构建了超声预测低危GTN的MTX耐药模型,可有效区分患者的低或高风险MTX耐药概率,进而指导治疗选择。
EMA-CO方案是高危GTN的有效化疗方案。本中心的数据显示:对于高危患者EMA-CO初始治疗的缓解率可以达到77.8%,即使对超高危患者(>12分),也可达到67%。有关高危GTN化疗耐药的评估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提示距前次妊娠大于12个月、转移的器官数目大于2个、先前失败治疗是EMA-CO初始化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也有学者认为血hCG的下降曲线有利于预测EMA-CO化疗耐药。囿于高危GTN患者的病例数,开展多中心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明确EMA-CO等多药化疗耐药的高危因素,建立有效预测模型。
3 GTN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
作为一种罕见肿瘤,GTN的耐药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GTN的诊疗过程中很难获取肿瘤组织样本,因此缺乏基于患者来源样品的深入分析。目前有关GTN的耐药机制研究大多利用现有的几个绒癌细胞株,如JEG3、JAR、BeWo等,且主要集中于MTX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既往研究已经证实MTX耐药与多种分子相关,如ABC转运蛋白(ABCG2)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泵出药物,导致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降低;通过抑制凋亡、激活自噬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及其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富集和Ⅰ型干扰素途径被激活等。CRISPR/Cas9筛选技术、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等新一代生物技术的涌现,进一步拓展了GTN耐药研究的界限。MTX是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使体内四氢叶酸(THF)合成障碍,最终导致 DNA和RNA生物合成受阻,抑制肿瘤细胞。有学者利用CRISPR/Cas9筛选技术在MTX高度敏感的细胞株中找到了甲亚氨基转移酶环脱氨酶 (FTCD)这一参与组蛋白代谢的叶酸依赖性酶,并证实抑制
总之,目前有关GTN耐药的标准尚不统一,随着国际标准陆续提出,我们需要关注国内临床应用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差异,制定和国际接轨的耐药标准并应用于临床迫在眉睫。GTN的疗效预测仍然缺乏精准标准,其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明,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通过外周血收集GTN患者的肿瘤相关外泌体、肿瘤细胞游离DNA或RNA、循环肿瘤细胞等,有助于突破GTN患者缺乏患者来源样品的研究瓶颈,也有助于开发新的伴随诊断技术,从而进一步推进GTN患者的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松法,秦佳乐,叶乐乐,等.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耐药的评估和分子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7):766-76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