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Urology:中国前尿道狭窄诊断和治疗现状调查结果
2022-02-08 来源:泌尿科那点事儿
关键词: 前尿道狭窄

尿道狭窄是最古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不足。在各种类型的狭窄中,又以前尿道狭窄最为常见。在过去的几十年,从古老的尿道扩张到尿道成形术,前尿道狭窄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病因都存在巨大差异。泌尿外科医生对前尿道狭窄疾病诊断和治疗理念不尽相同。此外,随着尿道狭窄疾病谱、治疗手段,教育培训及疾病科普的不断进步,尿道狭窄的诊治状况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泌尿外科医生对前尿道狭窄的诊疗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与“泌尿外科医生学习联盟”合作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前尿道狭窄诊断和治疗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BMC Urology》上。


本次问卷调查于2020年3月19日至2020年4月10日开展,历时3周。该研究共收到1276份问卷,排除2份不完整的问卷和7名缺乏尿道狭窄治疗经验的受访医生。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267份,有效率为99.3%。调查范围涉及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及直辖市的泌尿外科医生。


受访医生中最常见的年龄段是30岁到39岁(比例42.5%);主治医师(37.2%)和副主任医师(35.6%)占大多数;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在三甲医院工作(54.5%);在所有受访者中,53.2%的泌尿外科医生表示他们参加过与尿道修复和重建相关的会议或培训。


1微信图片_20220208162444.png

图1 受访医生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前尿道狭窄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尿道造影(90.7%)和尿道镜检查(85.4%);尿道扩张(92.3%)和尿道内切开术(60.1%)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最常见的开放性手术是端端吻合尿道成形术(45.2%),其次是皮瓣尿道成形术(14.9%)和游离移植物尿道成形术(12.4%)。在尿道内切开的方式选择上,57.1%的泌尿外科医生倾向于使用冷刀,20.8%的医生倾向于使用激光。当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时,超过半数(54.2%)的医生选择使用颊黏膜,其次是舌黏膜(33.9%)、下唇黏膜(9.8%)和上唇黏膜(2.1%)。从治疗理念上看,76.2%的医生考虑阶梯式治疗策略,即:仅在微创手术失败后才考虑使用尿道成形术;仅有23.8%医生认为只要指征合适,一开始就实行尿道成形术。此外,多重对应分析表明参加过培训的具有高级职称且采用非阶梯式治疗理念的泌尿外科医生最有可能实行尿道成形术。


2微信图片_20220208162452.png

图2 泌尿外科医生的基本信息和手术相关经验与是否参加尿道修复培训之间的对应关系



除了了解我国前尿道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该研究进一步与发达国家数据和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在术前诊断方面,78%的中国泌尿外科医生不依赖单一的诊断方式,这与AUA的指南一致;尿道造影的构成比为90.7%,高于包括荷兰(72%)、土耳其(55%)和意大利(22%);使用尿道镜检查的比例与欧美国家相当;与荷兰(93.8%)和土耳其(69.7%)相比,国内尿流率的使用率(53.7%)较低。


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中国医生最常使用尿道扩张术(92.3%),欧美国家更倾向于使用尿道内切开 (德国:87.2%;土耳其:93.5%;中国:60.1%);在手术经验方面,33.3%的医生表示没有做过尿道成形术,荷兰、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7%、73.2%、60.8%和57.8%;然而,国内77.3%的医生在上一年度开展尿道成形术少于5例,只有8.9%的医生超过10例。因此,大多数医生对尿道成形术仍不熟悉;在治疗理念方面,76.2%的泌尿外科医生考虑阶梯式治疗策略,这与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美国的比例几乎相同。


3微信图片_20220208162459.png

图3 不同国家前尿道狭窄诊治方法的比较。


综上,该研究表明,在中国,前尿道狭窄的治疗仍以微创手术为主,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采用阶梯式治疗策略。总体而言,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前尿道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是相似的,但与AUA指南仍存在一定差异。


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泌尿外科医生选择的内容代表了他们对前尿道狭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观点,但临床实践中的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最终决定,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该调查不能保证参与调查的泌尿外科医生在年龄、职称、医院级别、地域分布等方面的比例与实际情况一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硕士研究生侯长浩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傅强教授和宋鲁杰教授为通讯作者。该调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尿路修复重建学组和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分会尿道修复重建学部的大力支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