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心怡,莫潼,曾洪武,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
目前TM已成为严峻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全人类人口素质。尽管基因检测是确诊TM的金标准,而影像检查更有利于设计TM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近年来,关于TM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从X线、CT及常规MRI形态学研究已进展到MRI功能分析层面。鉴于目前国内关于TM综合影像学的报道甚少,为进一步加深临床对TM病人状况的全面了解,帮助TM病人获得最佳预后,现对TM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分型及临床特点
TM的发病机制为α/β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而导致珠蛋白链缺如或不足,造成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从而引起无效造血。以往常依据突变的珠蛋白基因类型对TM进行分类,分为α、β、δ及δβ4种不同亚型,但目前针对临床治疗及预后需求,更倾向于根据是否需要定期
我国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提出,NTDT是指TM病人不需要依靠持续输血维持生命,仅在感染或手术等特殊情况下偶尔输血,主要包括中间型β-TM、中间型α-TM和β-TM复合HbE(HbE/β-TM)3种。NTDT病人临床症状较TDT病人轻,未经筛查时往往不易被发现,容易延误诊疗,同时NTDT病人亦容易出现TM相关并发症,因此更应提高对该分类中各型TM的认知。
TM的临床特点为疾病早期病人无贫血症状或有轻度贫血,而重型TM病人临床表现主要为出生3个月后贫血进行性加重以及肝脾进行性增大。TM在影像上的总体表现可分为骨骼改变与非骨骼改变,其中对重型病人的影像学监测或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骨骼系统的影像表现
TM病理生理表现为代偿性骨髓造血性增生,Zhu等研究发现,88.2%的TM病人有骨骼改变,具体表现为骨髓腔增宽,骨皮质变薄,松质骨吸收等。X线、CT及常规MRI等多种影像方法均有助于全面评估TM病人骨骼改变情况,而各个部位骨骼改变又各有特点。
2.1颅面骨
典型的“地中海贫血”面容为头大,眼间距增宽,鼻梁塌陷,颧骨突起。TM病人板障增宽,颅骨增厚,而颅骨外板被骨髓组织侵蚀变薄。上述表现在X线及CT上显示为垂直于内板呈放射状排列的骨针(即增粗的骨小梁);MRI可显示增宽的板障,T2WI信号降低。利用X线、CT及常规MRI可早期发现被检者是否存在板障增宽,从而早期警惕相关血液学疾病。
2.2四肢骨及肋骨
TM病人四肢长骨通常表现为
值得注意的是,Imtiaz等回顾性总结分析156名儿童骨龄特点,结果发现,TM病童的骨龄比实际年龄延迟约2岁;重型TM病童体格生长发育受限,骨龄延迟,考虑为骨密度普遍减低及贫血造成的
综上,TM病人四肢骨及肋骨改变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分别观察其骨质密度及骨髓成分变化有助于临床进一步评估TM病人输血疗效。
2.3脊柱
TM病人椎体CT表现常呈粗网格状或栅栏状,骨小梁稀疏、增粗,部分椎体可变扁,后缘呈“子弹头”样并向后压迫脊髓,相邻椎间孔未见明显增宽。另外,MRI检查时,TM病人椎体T1WI和T2WI信号减低。王等研究认为,由于TM病人红骨髓增生活跃,取代原黄骨髓,导致椎体红骨髓比例升高;而到TM后期病人进行输血治疗后,骨髓铁沉积亦可导致椎体在T1WI和T2WI上呈广泛低信号。
总之,目前影像检查在TM骨骼改变方面应用较为成熟,X线、CT及常规MRI各有优势,当影像诊断医师在X线、CT中发现病人颅骨板障、肋骨增宽或者在MRI中发现骨髓逆转信号时,应警惕TM并提示临床尽早进一步行血液学及基因排查。
3.非骨骼系统的影像表现
TM髓外造血、多脏器铁沉积以及继发的认知功能受损等非骨骼系统改变均会严重影响TM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一直是各学科研究的热点。
3.1髓外造血
TM可引起代偿性骨髓造血增加,但当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不足以满足正常造血功能时,髓外组织会进行生理代偿性造血,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组织不断增生进而形成髓外造血性假瘤(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tic pseudotumors,EHP)。EHP主要发生于肝、脾等部位,偶尔出现在淋巴结,也可发生于纵隔旁、胸壁下、腹膜后及脊柱旁,即全身红骨髓存在的部位均可形成EHP。
Lawson骨髓溢出论提示,EHP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增生的骨髓组织穿过侵蚀变薄的骨皮质而溢出到皮质之外。另有研究者归纳总结了其他关于EHP形成的理论,包括重新定向分化理论、骨髓刺激理论以及过滤理论等。
一些研究显示,EHP可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分叶状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且边界清晰,增强CT呈轻到中度强化,增强MRI明显均匀强化,其中椎旁EHP常双侧多发,多聚集于T7~T10水平;另外,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表现不同,活动期时CT一般呈等密度,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而非活动期时如伴铁沉积,CT呈高密度而T1WI和T2WI呈低信号;当非活动期脂肪变性时,CT上呈低密度,T1WI和T2WI呈高信号。
3.2铁沉积
TM病人铁沉积由多种因素造成,首先贫血可促进胃肠道铁吸收;其次,病人机体反复溶血或接受输血治疗也会造成体内铁水平增高,加之人体缺乏有效的排铁途径,机体内的铁容易沉积于肝实质或网织内皮系统内,铁沉积已成为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可以反映肝脏及垂体铁沉积水平,但对于心脏,血清铁蛋白和肝铁浓度的预测作用并不可靠。目前评估TM铁沉积水平的金标准是穿刺
铁离子的超顺磁性使MRI梯度回波序列上的T2*值缩短,因此在MRI检查时可通过测量R2*值准确显示心脏、肝脏、胰腺、内分泌腺及肾脏中的铁沉积水平,定量反映体内脏器铁过载情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扩散加权成像(DWI)基于组织微观结构的水分子运动,通过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检测出TM病人肝脏铁沉积的变化。
与常规使用的T2*技术不同,测量ADC值不需要病人在行梯度回波序列检查期间反复屏气,因而比传统测量方法更快速便捷,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基于T2*加权序列,利用组织间磁敏感差异造成相位信息差异,从而区分不同组织(例如钙和铁)。在SWI相位图中可以显示机体脑铁含量的细微改变,尤其在基底节、垂体及脉络丛区更为敏感。有研究表明SWI在TM病人脑部铁沉积检测方面较T2*技术更具敏感性,有利于早期预测TM预后情况,原因在于SWI能排除年龄和病程长短因素的影响,比T2*测量结果更具优越性,但SWI难以区分枕角钙化与脑铁沉积。
此外,基于SWI的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可更精准地对脑铁沉积进行无创定量分析,但目前关于TM的QSM研究尚少,因此SWI及QSM在TM脑铁沉积测量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深入探究。在研究TM多器官铁沉积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成熟的技术仍然是T2*定量技术。采用DWI或SWI也可测量铁沉积,2种方法各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临床上需根据病人病情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检测方法。
3.3继发脑认知功能受损
经心理学分析发现,TM病童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及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这可能与长期缺氧、骨髓膨大、铁沉积或
近年来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利用
有研究者采用QSM技术发现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近年来rs-fMRI功能连接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该网络包括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皮质、颞顶交界处以及内外侧颞叶皮质等,通过研究这些默认网络,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人类大脑对认知的控制以及信息调节。在一项rs-fMRI研究中发现,重型β-TM病人脑区DMN激活与连接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弱,以后扣带回为著,可提示认知低下的相关神经机制,为重型β-TM病人在注意力、记忆力及视觉空间技能方面受损提供有力证据。
认知功能障碍降低了重型TM病人的长期生活质量,但目前针对TM病人认知层面的影像学应用仍然不多,而fMRI是目前唯一研究活体脑功能的有效方法,因此将来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多种MRI方法对TM病人脑结构、脑代谢及脑功能进行相关研究,以指导病人治疗并判断预后。
4.小结
常规X线检查有助于显示TM的骨骼改变,方便快捷,CT检查还可清晰显示髓外造血情况,但两者提供的信息有限,而MRI技术(包括T2*、DWI和SWI)可以从多个角度敏感地检测TM病人铁沉积水平,MRS和fMRI可从组织生化及大脑网络激活方面解释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因此,综合多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利于TM病情的全面诊断、治疗评估及随诊预后。随着未来影像技术的不断进展,如何利用更先进的影像技术来全面精确评估病人病情将是研究的重点。
来源:刘心怡,莫潼,曾洪武.地中海贫血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44(02):147-15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