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雷病患者在阿加糖酶β治疗后,是否需要接受其他治疗?
2021-12-03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伴性遗传的溶体贮积症,发病机制为GLA基因突变导致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造成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及GL-3的衍生物血浆脱乙酰基GL-3(Lyso-GL-3)在人体各器官、组织如心脏、肾脏、胰腺、皮肤、神经、肺等大量贮积,最终引起一系列脏器病变1


法布雷病症状多样,涉及全身系统


儿童期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系统(肢端疼痛及少汗/无汗)、角膜涡状浑浊、血管角质瘤和胃肠道不适等,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肾脏、心脏、大脑是成年期主要受累器官。


肢端烧灼样疼痛、少汗或无汗是周围神经系统出现较早和较常见的症状,其他包括头晕、听力减退等;皮肤表现为(血管角质瘤)小而凸起的红色斑点,多分布于“坐浴”区(生殖器、阴囊、臀部和大腿内侧);眼部主要表现为角膜涡状浑浊、白内障等,严重可致失明;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等。


肾脏表现包括血尿蛋白尿、夜尿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约30%的患者在30岁左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心脏表现包括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梗等;大脑主要表现为白质病变、卒中等;其他系统症状包括哮喘骨质疏松、抑郁、痴呆1

        

表1.png

                                     

奠定ERT治疗坚实基础


法布雷病临床常为全身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合作诊疗。目前,对法布雷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疾病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和分子伴侣疗法等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目标在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酶替代疗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ERT)是法布雷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通过替代缺陷的α-Gal A解决法布雷病的潜在病理生理问题,是法布雷病治疗的基石2阿加糖酶β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法布雷病ERT治疗的特效药3,可减少GL‑3和Lyso‑GL‑3在器官组织的贮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蛋白尿,并改善上述其他症状,阻止或延缓多系统病变发生,长期治疗可保护肾、心、脑等主要器官4


对症治疗主要针对各脏器受累情况,可以适当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生命,但仅通过对症治疗来管理法布雷病并不合适,因为对症治疗并未针对潜在的法布雷病发病机制,不能根治酶活性缺乏及解除底物蓄积。


ERT可与辅助治疗适当结合


法布雷病患者在阿加糖酶β治疗时,可与辅助治疗相结合,获得疾病状态的最佳管理。具体对症和辅助治疗包括1


➤周围神经:(1)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引发疼痛(如注意保湿、避免极端温度等);(2)神经痛:一线治疗药物可使用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二线治疗药物可选择利多卡因贴片、曲马多等;三线治疗药物可考虑阿片类药物;(3)疼痛危象:考虑使用阿片类激动剂(需注意避免胃肠道紊乱恶化)。


➤肾脏:(1)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降低尿蛋白水平;限制盐摄入;(2)慢性肾脏病管理应注意他汀类药物使用,并注意对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的预防和管理;(3)肾衰竭患者考虑透析或肾移植(供体若有亲缘关系,应筛选排除法布雷病)。


➤全身:(诊断时/青春期/怀孕前、怀孕期间/定期针对新问题)遗传咨询。


➤心脏:考虑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应谨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接受ERT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胺碘酮;如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变时性功能不全或严重的AV(房室的)传导障碍,请考虑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如果患有或强烈怀疑患有恶性心律失常,请考虑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中枢神经:(1)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为卒中二级预防;(2)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卒中。


➤其他:(1)胃肠道:胃排空延迟和消化不良,可使用甲氧氯普胺和H2受体阻滞剂;(2)呼吸系统:支气管扩张剂帮助缓解气道阻塞;(3)精神心理: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缓解焦虑抑郁。

 

[MAT-CN-2129779]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有效期至2023.11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布雷病专家协作组.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4):321-330.

2.A Ortiz, et al. Mol Genet Metab. 2018, 123(4): 416-427.

3. https://www.nmpa.gov.cn/yaowen/ypjgyw/20191220091301493.html

4. M Banikazemi, et al. Ann Intern Med. 2 007, 146(2): 77-8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