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系列活动——2021年第二届白求恩淋巴瘤青年论坛会议
2021-05-31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1年5月29日上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系列活动——2021年第二届白求恩淋巴瘤青年论坛会议圆满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主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淋巴瘤专病联盟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淋巴瘤领域大咖及青年专家就淋巴瘤诊治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和激烈讨论。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直播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淋巴瘤领域工作者。医脉通将会议的主要精彩内容整理如下。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执行主席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担任主持,对与会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分别致开场辞。


吴德沛主委致辞,青年医师是学科的未来,此次会议以青年为主体,能够为青年医生开拓学习思路,提供指导方向。赵维莅院长致辞,此次与会同道是非常优秀的从事淋巴细胞疾病的工作者,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互相协作,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能够在淋巴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更多进步。李建勇主任致辞,非常高兴参与此次会议,多位大咖参与本次会议的讲座和讨论,定会精彩纷呈,并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


111111.jpg

大会致辞


学术讲座


第一环节: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进展


由北京友谊医院周小鸽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银萍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雨华教授以“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分子病理进展”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黄雨华教授表示,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增殖活性的特点,MYC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双打击和三打击淋巴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等)的病理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MYC驱动淋巴瘤的靶向癌蛋白合成在体内和体外都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研究发现经典的DLBCL病理学标志物分子并不适用于CNS DLBCL,因此,黄雨华教授基于CD79b和PIM1的突变状态,提出最新的分子分类学方法,把PCNSL分为CDP和nonCDP组。后续研究发现CDP组较nonCDP组生存期更长,这为CNS DLBCL病理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易红梅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蒋谊教授参与了讨论。


5+6.jpg

周小鸽教授和王银萍教授主持会议


7.png

黄雨华教授学术报告


8+9.jpg

易红梅教授和蒋谊教授参与讨论


第二环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由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和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担任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进行了精彩学术报告。牛挺教授介绍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例新发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30%。60%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R-CHOP免疫化疗方案治愈。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尤其是难治性疾病患者,预后仍然不良。研究者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探索。牛挺教授表示,目前DLBCL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随着分子分型的新方法和靶向治疗的问世,相信治愈率会越来越高。本环节的最后,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和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参与了讨论。


111+222.jpg

周道斌教授和冯如教授主持会议


333.png

牛挺教授学术报告


444+555.jpg

范磊教授、赵东陆教授参与谈论


第三环节:滤泡性淋巴瘤诊治进展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以“滤泡性淋巴瘤诊治进展”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局限期滤泡性淋巴瘤(FL)的治疗仍以放疗±CD20单抗为主;在进展期FL治疗中,R2、BR以及R-CHOP方案地位稳固,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在难治复发阶段,也应根据患者不同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徐兵教授表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仍是研究热点,但如何选择和排序及组合依然具有很大挑战。最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和浙江第一医院余文娟教授参与了会议讨论。


1+2.jpg

王欣教授、李菲教授主持会议


3.png

徐兵教授学术报告


4+5.jpg

刘耀教授、余文娟教授参与讨论


第四环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进展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景文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担任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治进展进行了分享。易树华教授表示,随着BTK抑制剂的问世,CLL的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CLL的治疗,新老药物联合是现阶段的重要选择,新药与新药的联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易树华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希望大家可以推荐合适的患者参加相应的临床试验,让更多患者获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参与了讨论。


11+22.jpg

王景文教授、周凡教授主持会议


33.png

易树华教授学术报告


44+55.jpg

黄海雯教授、王晓波教授参与讨论


第五环节: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本学术报告环节中,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宋永平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以“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为题进行分享。EB病毒相关T/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T/NK-LPD)为一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表现为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到恶性肿瘤不等。王昭教授表示,EBV-T/NK-LPD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仍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非移植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树叶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对此专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1111+2222.jpg

宋永平教授、金正明教授主持会议


3333.png

王昭教授学术报告


4444+5555.jpg

王树叶教授、崔国惠教授参与讨论


第六环节:淋巴瘤CAR-T治疗进展


在最后一场学术报告中,由上海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卓刚教授担任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以“淋巴瘤CAR-T治疗进展”进行了分享。


目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已经取得较好的进展,但仍有约一半的患者不能从CAR-T细胞治疗中获益,即使获得完全缓解,也有约2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为进一步提高CAR-T治疗的效果,国内的研究者也对CAR-T细胞进行了一些改进,钱文斌教授表示,目前国内人源化CAR-T细胞研究的发展引领世界。此外,改善肿瘤微环境、减少T细胞耗竭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最后钱文斌教授表示,CAR-T细胞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国巍教授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


11111+22222.jpg

梁爱斌教授、刘卓刚教授主持会议


33333.png

钱文斌教授学术报告


44444+55555.jpg

许彭鹏教授、国巍教授参与讨论


大会总结


白鸥教授表示,此次大会的专题讲座从病理到临床、从规范治疗到新药探索、从侵袭性淋巴瘤到惰性淋巴瘤以及EBV病毒感染和CAR-T细胞治疗进展,各位精英讲者分享了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内容详实、干货满满、精彩纷呈,使大家受益匪浅,也激励大家在淋巴瘤诊治之路上共赴未来。本次大会吸引到众多淋巴瘤领域工作者关注,线上观看人数超过2300人,取得圆满成功。最后,白鸥教授对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和与会的专家表示感谢并宣布本次会议圆满落幕。


微信图片_20210531133246.png

超过2300名观众在线观看了本次会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