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CTA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05-31 来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作者:李先华,王宪刚,谢秀芳,李兴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4年,BAE最早由法国学者Remy首先应用于治疗大咯血并取得成功,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BAE成为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大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危重症,发生窒息风险大,死亡率高于50.0%,常规内科治疗往往效果欠佳,但外科治疗又存在较大风险,因而临床多以经导管BAE的方式治疗大咯血。目前,经导管BAE的治疗方法已凭借保留肺功能、创伤小、止血速度快等优点成功被临床医师认可,属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大咯血患者的理想治疗手段。

 

行BAE治疗前需明确患者咯血责任血管,然而不同的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分布、开口位置及扩张程度都有不同的差异,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获取患者血管图像。然而,DSA技术虽利于医师评估患者咯血责任血管,但该检查方法易造成明显创伤,且检查结果缺乏立体性,需多次造影。此外,DSA检查花费金额相对较高,且其结果容易出现遗漏情况,因此能够快速、准确、完整地判断咯血责任血管对成功栓塞支气管靶动脉具有重要意义。

 

支气管动脉CTA(Bronchial Artery CTA,BA-CTA)是一项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利用MRP技术追踪血管走行,利用高密度分辨率及对比度的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及立体感强的容积再现(VR)技术能更清楚直观地显示血管解剖,能够对患者各级血管的部位、开口与走行进行直观、立体的显示。为了解BA-CTA在BAE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现对其作一综述。

 

1.BAE治疗咯血的理论基础

 

诱发咯血的原因较多,其中约95%咯血责任血管位于体循环的各级分支。各分支血压均较高,若血管一旦裂开,患者很大可能因血管的大量出血造成窒息,严重者危及生命。约70%责任血管起源于胸5、6椎体水平的降主动脉,右侧多为1支,左侧1-2居多,少数为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BAE能针对出血血管进行栓塞,止血效果好,且能降低咯血复发。除此之外,肺拥有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系统,栓塞出血靶动脉后不会造成肺组织缺血坏死,这些都充分表明BAE是治疗咯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明确出血动脉是成功栓塞咯血责任血管的关键。

 

据贾练、王业等人对128例非肿瘤咯血患者行BAE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得出结果104例患者的术后立即止血率100%,并得出结论治疗非肿瘤咯血患者疗效好。王传卓、刘兆玉回顾性分析125例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病例研究中指出,BAE治疗咯血安全有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2.BA-CTA在BAE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最早应用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将图像进行立体显示的无创性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快捷性、直观性和可复性等优点,其通过CT实施血管造影,并将CT扫描影像输送至计算机进行制作,进而相对较完整地从各个角度显示血管的空间解剖及病变特点。

 

支气管动脉起始部位和数目存在个体差异,原因在于咯血责任血管来源较多,如支气管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动脉、冠状动脉等。CTA可有效提取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扫描信息,同时联合不同水平方向进行处理,以完成以上信息的图像重建,MIP能很好地显示细小支气管动脉空间结构,VR图像最直观、立体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解剖情况,由此能够得到质量更高的图像,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因此,支气管动脉瘤及其动脉扭曲、扩张等均能应用BA-CTA清晰显示,且支气管动脉开口变异、肺外体循环动脉等也能通过BA-CTA完整呈现。

 

钱厚龙、李旭丰等人在CTA指导BAE治疗咯血研究中发现,术者能依据术前CTA检查对患者某些血管作初步了解及预判,从而在术中实施有目的的责任血管查看或栓塞,再结合术中情况思考CTA未能展现的责任血管,从而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及责任血管栓塞成功率。

 

王彬、闵旭红等人回顾性分析20例BAE术前行BA-CTA检查总结指出,CT检查能在无创的前提下,使医师能更直观、清晰的了解患者咯血、供血动脉数量及其起始位置,利于指导医师进行支气管扩张症所引发的咯血治疗工作,避免遗漏非支气管动脉性体循环供血动脉(NBSA)或迷走支气管动脉(ABA),并建议有条件的应该开展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

 

韩俊等人在BA-CTA对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研究中发现,BA-CTA检查可清晰的显示支气管动脉的开口及走行情况,为后续大咯血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及其检查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提供一定诊断依据。在行BAE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异位栓塞,如脊髓动脉栓塞引起的截瘫、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引起的肠坏死等,但多项研究均未发生此严重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有利于提高支气管动脉插管成功率,并提高检查手段,但是常规的检查过程中容易受到心脏搏动、呼吸运动等影响,且多数咯血患者有屏气功能差、心率较快等特点,最终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检查失败等等,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多将屏气严重不良的患者排除。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320排动态容积CT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能够提高图像的移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但是多心动周期的采集也会增加辐射剂量。因此有部分学者尝试使用320排单性心动周期动态容积扫描,对咯血伴高心率患者进行检查,以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研究还发现,在自由呼吸状态下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较差,需要通过心电编辑进行二次重建,获得更好的图像。

 

3.BA-CTA对BAE的局限性

 

虽然BA-CTA在BAE上有准确性高、成功率高、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BA-CTA不同的窗宽窗位都可能对血管显影造成影响,对医生的进行后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虽然BA-CTA可清晰地显示肋间动脉的开口及走行,但对其参与供血的预判有一定的局限性。

 

BA-CTA对出血血管的判断除了依赖图像的后处理及个人主观判断外,还需要对每支血管进行造影证实,造影剂通常选用剂,故对碘过敏者禁止此项操作。急性大咯血患者由于存在极大窒息概率,导致其难以忍受BA-CTA检查所带来的等待时间。韩俊、杨晓峰等人在BA-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发现,术前行BA-CTA检查发现112支出血的病变血管,术中造影发现出血病变血管共123,其中CTA检查有11处为未显示的较小出血动脉,这可能是因为CTA检查所使用的的对比剂难以渗入以上动脉,故三维重建难以有效发现较小出血动脉。

 

尽管CTA检查现阶段难以攻克有效显示较小出血动脉这一问题,但这也提示检查操作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需维持足够的耐心,才能有效减少因遗漏而仍有出血点的问题。

 

4.展望

 

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BAE已成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BA-CT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技术,具有直观性、便捷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能较完美地从各个角度清晰显示血管的空间解剖和病变特征。

 

相对于DSA而言,术前行BA-CTA可明确靶血管,预判或评估支气管动脉疗效及具体情况,同时监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检查前、检查后的变化,利于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少辐射,减少造影剂、导管用量,有效降低药占比和耗材占比,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期CTA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显示肺动脉源性、支气管动脉源性的出血病变,还能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体-肺动脉分流等表现,双期CTA将成为指导介入治疗肺动脉源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虽然BA-CTA检查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BAE治疗咯血的成功率,但是BA-CTA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解决。BA-CTA检查较DSA检查准确率高,但仍存在遗漏的小出血动脉,除此之外,BA-CTA检查依赖于图像的后处理及个人主观判断,对碘剂过敏禁止造影检查,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来源:李先华,王宪刚,谢秀芳,李兴明.支气管动脉CTA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10):1872-187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