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H 2020丨周剑峰教授: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
2020-10-30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CSH)于9月24-27日在杭州召开,多位血液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与会,交流血液最新进展,同时共襄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成立40周年。本次血液分会设有主会场和白血病、红细胞、出凝血、实验诊断、移植、感染、淋巴瘤、骨髓瘤、中西医、青年论坛和护理专场,全方位、多角度学习和交流。会议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进行了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的主题报告,小编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微信图片_20201029182355.png

周剑峰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分会常委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Epstein-Barr病毒(EBV)是WHO确认的第一种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一旦感染终身携带。与EBV相关的疾病谱广泛,其中涉及4类危及生命的血液疾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和7种肿瘤。EBV+成熟淋巴细胞肿瘤的EBV感染阳性率均较高,如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中高达90%,霍奇金淋巴瘤中达到59%-94%。


1.png


由此可见在淋巴瘤的诊治中需对EBV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尚无统一的EBV相关血液肿瘤的诊疗体系。


EBV阳性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周剑峰教授对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诊断流程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对于外周血EBV DNA拷贝数阳性或组织EBER阳性,伴或不伴有症状的患者,先考虑其血浆EBV DNA拷贝数是否阳性,再考虑是否有获得性免疫缺陷,接着再考虑EBV感染的主要靶淋巴细胞是B/T/NK细胞中的哪一种。随后,周剑峰教授结合一则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嗜血综合征”的病例对上述诊断流程进行了切实的讲解,并引出如何诊断分层治疗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问题,是否能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成功移植提供更足够的时间。


2.png


周剑峰教授指出,对于CAEBV患者首先应判断其是否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如无则可结合年龄、EBV、基因和病理进行危险度分层,低危患者可以选择对症治疗、动态观察监测等;如为高危则可能需要进入移植状态。对于出现过HLH的患者,首先需要采用94方案、DEP、CART或JAKI抑制剂等控制HLH,再进入移植状态。


3.png


周剑峰教授也罗列了几个区分低危和高危CAEBV的要素,如年龄、是否发生过HLH、病理类型为皮肤型、血浆EBV载量(1ⅹ104copies/ml)、是否有panel突变、是否有肿瘤转化趋势、Ki-67动态变化及病理。未来还将基于此建立具体的积分系统。同样地,周剑峰教授也结合两则低危、高危CAEBV病例对上述分层系统进行了切实的讲解,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及时采用相应的针对性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EBV阳性血液肿瘤治疗的展望


现有的EBV-LPDs的治疗方案有限,如疫苗疗效不佳、PD-1抑制剂存在反应率个体差异性,CD20单抗仅清除感染的B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困难等。周剑峰教授表示,以EBV胞内抗原(LMP2/HLH-A*02)为靶TCR-LIKE 的CAR-T治疗有望带来新的希望。周剑峰教授中心已有患者通过该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获益。


4.png


最后,周剑峰对主题报告进行了总结。EBV相关疾病是一个庞大的疾病谱系,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标准的EBV相关血液肿瘤的诊疗体系。需要依据3个重要问题(患者血浆EBV DNA拷贝数是否阳性;是否有获得性免疫缺陷;EBV感染的主要靶淋巴细胞是B/T/NK细胞中的哪一种)诊断和鉴别诊断EBV-LPDs。CAEBV本质是多基因的遗传病,需要进行分层治疗。新的治疗手段如以EBV胞内抗原为靶TCR-LIKE 的CAR-T治疗有望解决关键问题。CAEBV目前散在各个中心,需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解答CAEBV的流行病学、诊治等问题,为CAEBV患者解决更为实在的问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