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吃骨头的贪吃蛇”
叶招明教授表示:“骨巨细胞瘤被形象地比喻为‘吃骨头的贪吃蛇’,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约占55%。从全球来看,骨巨细胞瘤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4%-5%,与欧美人群相比,骨巨细胞瘤在中国更为常见,每年约3000例新发患者,约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17.3%。此外,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盆和脊柱也常受累。”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而有不同,叶招明教授表示:“尽管大部分骨巨细胞瘤为良性,但仍有约3%的转移率。良性巨细胞瘤病程缓慢,早期症状轻微,疼痛常为患者的首发症状;病变进展者有局部肿胀变形、关节活动受限等。生长活跃的巨细胞瘤,初期同良性巨细胞瘤类似,但可自发的或外伤后局部生长迅速,间歇性痛转变为持续性。恶性巨细胞瘤可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初期即生长迅速,症状出现早,疼痛剧烈;另一种为肿瘤已数年,近期突然生长迅速,由隐痛转为持续性剧痛。所以当疼痛性质改变,由间歇转为持续,要警惕恶变可能。因而我们提倡早诊早治,在出现疼痛症状时应尽快就医,CT和MRI结合分析,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组织学上,骨巨细胞瘤中可见显著的多核巨细胞,而真正的肿瘤细胞是梭形细胞。肿瘤细胞表达高水平RANKL,这使得破骨样巨细胞富集、作为非肿瘤性反应性成分存在。核分裂数量可较多,但存在非典型核分裂的时候要考虑到肉瘤可能。叶招明教授表示:“95%以上的骨巨细胞瘤具有H3F3A基因的p.G34点突变,这一突变仅见于单核细胞成分,也证实了这些成分才是骨巨细胞瘤中真正的肿瘤成分,可作为诊断工具之一。”
长期以来,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手段(放疗、栓塞等)。对于可切除的骨巨细胞瘤,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切除和病灶内刮除两种。复发率高一直是骨巨细胞瘤面临的重要问题,复发后会变得更加难以治疗,也可能发生转移。
叶招明教授表示:“尽管广泛切除的复发风险较低,但由于患者多为中青年,广泛切除后可能会导致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病灶内刮除虽然保留了患者关节,但是术后复发率高,约为27%~65%,随着对瘤腔处理措施的重视,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降低到约10%以内。但是对于一些手术难以切除的特殊部位(如骨盆、骶骨脊柱等),或发生转移的患者,处理较为困难,我们外科医生不得不向疾病低头,常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动脉栓塞、放射治疗等,此前并无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的有效治疗药物。”
地舒单抗是一种
新起点,开创骨巨细胞瘤药物治疗新纪元
浙医二院骨科骨肿瘤专业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骨肿瘤治疗中心之一,每年接诊100多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叶招明教授认为地舒单抗的获批对于骨巨细胞瘤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并且该药物在国内骨肿瘤外科医生中普遍接受度较高。“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地舒单抗为将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创造了二次手术的条件。其次,对于肿瘤体积过大外科手术难以切除,或侵袭性高,复发风险高,边界不清的骨巨细胞瘤患者,使用地舒单抗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手术级别,减少肿瘤血运,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患者,地舒单抗可以带来有效的疾病控制。”
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起效迅速、疗效持久、耐受性良好,此次获批意味着中国骨巨细胞瘤患者期盼以久的创新治疗选择终于到来,但同时叶教授也强调,就骨巨细胞瘤而言,外科手术仍然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应强调骨肿瘤外科的理念与地舒单抗的用药原则,正确认识该药物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地舒单抗作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中国获批用于骨巨细胞瘤治疗的药物,其抑制肿瘤生长和减少骨破坏的双重作用为不可手术切除或切除后会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获益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治疗意义。叶招明教授十分看好地舒单抗未来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强调关键是要如何引导合理使用,此次获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将继续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相关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地舒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