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语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由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非炎症性胃黏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组织内小血管扩张。其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者,也可见于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者。PHG主要发生于胃底和近端胃体,临床表现主要有胃痛、胃胀、反酸、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烧心、早饱、肝功能减退等,少数会出现呕血、便血、黑便。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机制
PHG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门静脉高压、胃黏膜防御屏障破坏及细胞因子、炎性介质、胃肠激素改变等有关。另外研究发现自由基、抗氧化剂、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药物
PHG的治疗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
参考文献:
1王明辉等.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2018,8(5):228-231.
2王燕灵.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进展研究[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7):608.
3杨青.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113.
4韦刚等.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6):634-635.
5黄冠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2):358-360.
6吕婵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识别及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1):94-95.
7金世柱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59-6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