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而“感冒用什么药好”是被咨询最多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
市面上卖的的感冒药,大多数是复方制剂,也就是说,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药物组成,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了解其成分及药物作用,要根据病人的症状选择具有相应药理作用的治疗成分,且为了减免副作用,尽量选择组分少的复方制剂或单一成分的药物,而不是草率的以为“只要是感冒药即可”。例如仅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而无
感冒药成分复杂,且不同的感冒药里往往有着重复的成分,随意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可能导致病情不但不会好转,反而会增加副作用,甚至是致死,比如很多感冒药中都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它是用来退热和缓解疼痛症状的最常用药物,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好,但也要注意控制剂量,一旦超量使用,则有造成肝脏损伤的风险,甚至还会导致死亡。
除了感冒药中的成分常常被人忽略,其成分的含量更是被更多人从来就没有注意过,这都是不应该犯的危险性大意。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感冒药”的真相,以便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减免风险,笔者现将比较常用、效果比较好的一些感冒药,做个小结和大家分享。
新康泰克(红装)、泰诺(
日夜百服咛和
感冒通片(
“
从上述可知,惠菲宁、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相较于比泰诺、日夜百服咛、白加黑少了解热镇痛药物的成分(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说,对于有发热、头痛、咽喉痛的感冒患者,可以考虑选择含有热镇痛药物成分的感冒药,否则可以考虑选择不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以帮助减免相应的副作用。
对于感冒的对症药物治疗,不但不要随意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冒药”,一般来说,更推荐尽量选择针对症状的单一成分药物来治疗。要想更精准地选用到针对自己症状的药物,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其各成分的药理作用。
各成分的药理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0.5~2 小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作用持续 3~4 小时。在感冒药中同类药的还有
盐酸伪麻黄碱为拟
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组胺药(抗过敏药),可消除或减轻感冒所致的流涕、流泪、喷嚏、咽痒等过敏症状,口服后 15~60 分钟起效,作用可维持 4~6 小时。
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和
氢溴酸右美沙芬能抑制
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能增强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效果,并能减轻其他药物所致的嗜睡、头晕等中枢抑制作用。
人工牛黄具解热、镇惊作用,尚有镇痛、镇静、抗炎等作用。
盐酸曲普利啶是一种具有中枢镇定及抗毒蕈作用的强效 H 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可逆性阻断组织上的组胺受体而消除组胺导致的过敏性反应,如喷嚏、咽痒等症状。
磷酸可待因是一种
福尔可定是一种中枢作用镇咳药,通过直接作用于延髓咳嗽中心选择性抑制咳嗽,成瘾性比可待因小,在人体内不会代谢产生吗啡。
无论是磷酸可待因还是福尔可定,都要注意主要用于干咳,而对于痰多的病人则应为禁忌。
愈创木酚甘油醚是一种祛痰药,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反射性的扩张支气管及降低支气管分泌物粘度,使痰液稀释,从而起到化痰缓咳,本品还具有解痉、抗惊厥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头晕、嗜睡和过敏。因本品有刺激和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故禁用于肺出血、急性
金刚烷胺可抗“亚-甲型”流感病毒,可抑制病毒繁殖。这是抗病毒药物,如果要用,一般建议发病后48小时内开始应用,毕竟目前普通感冒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且这类药物副作用也要特别注意。
感冒药经过科学配伍制成复方,可帮助解除或改善感冒所致的各种症状,但如果乱用滥用则后患无穷,需引起警惕,因此,熟悉上述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可能有些朋友注意到了,上面我列出的药物中,没有写到中药(中成药),那是因为中药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国人盲目滥用中成药的程度不亚于滥用抗生素。
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感冒在中医里,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多种类型。虽然都是感冒,而很多时候用药是不一样的,不辩证就盲目使用,不但不会好转,甚至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就比如
参考文献
[1]相关药物说明书
[2]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 , 2012 , 51 (4) :330-333.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 总局关于修订含可待因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6年第199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http://samr.cfda.gov.cn/WS01/CL1706/168283.html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审中心关于征求“含可待因类感冒药说明书修订要求”意见的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largeInfo&id=314563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