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龙,徐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
随着中国快速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多脆弱脑功能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指出,对于术前合并急/慢性
每种监测手段都有优势和缺陷,传统的单一监测方法有局限性,多模式神经系统监护可提高监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比较推崇的监测模式。临床常用的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监测中,TCD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因依赖专业人员的技术经验而限制了广泛使用。rScO2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且具无创、可连续监测及使用方便等优点。EEG可提示局部脑组织有缺血风险。由EEG参数分析计算得出的BIS、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PSI)等作为麻醉深度监测已普遍用于临床,监测患者麻醉深度,同时也提供原始EEG图形,帮助医生判断局部脑组织的血供状态和有无爆发抑制。因此,围术期神经系统多模式监测,EEG联合rScO2是比较推荐的组合形式。
围术期提示局部脑缺血的EEG表现包括局限性慢波,基本节律的波幅低、频率慢,懒波现象等。除EEG的直观表现,有研究认为由EEG计算得出的BIS或PSI,围术期异常低或突然恶化也可能反映脑灌注不足,应予以重视。关于rScO2,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脑缺氧标准为,rScO2较基础值下降超过20%,绝对值低于50%。
但也有研究认为,以rScO2降低超过基础值13%为脑缺血阈值,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围术期管理将2种监测相互结合,如考虑局部脑组织可能存在脑缺血事件,则首选提升
除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会对患者EEG产生影响外,麻醉深度也会影响EEG。多个研究指出,爆发性抑制可能会引起术后
有研究指出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60岁以上患者发生爆发性抑制的可能性会增加4.8倍,80岁以上患者发生爆发性抑制的可能性会增加10倍。针对老年患者的适宜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指数应维持在偏高水平,以避免术中爆发性抑制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麻醉深度指数数值,也需关注患者EEG和rScO2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治。围术期神经系统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脆弱脑功能患者。EEG联合rScO2多模式监护相辅相成,更精准地反映患者真实的脑部情况,并采取目标导向性脑功能监测和管理,以减少围术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长期脑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来源:王天龙,徐娜.脑电图联合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实施目标导向围术期脑功能保护[J].北京医学,2018,40(06):493-49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