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胃溃疡超声声像图
2018-06-21 来源:超声俱乐部

消化性溃疡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以胃、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在过去的近30年中,随着强效抑酸剂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应用,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称之为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



胃溃疡病因


胃溃疡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及饮食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应激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病理


胃溃疡主要是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胃溃疡好发于胃体小弯侧或胃窦部,尤其是胃角处,而胃底及大弯侧十分少见。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多在5~15mm之间。典型的慢性溃疡有四层结构:渗出层、坏死层、肉芽层、纤维疤痕层。在溃疡边缘常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胃溃疡声像图表现


超声充盈检查对胃溃疡有非常好的敏感性,对于疗效的评估更具有快捷、方便、经济、安全、重复性好等优点。


图1 胃角溃疡(A纵切面,B冠状切面,C胃镜图)


特点1


病变处胃壁呈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厚度约5~15mm,范围<50mm。其中央黏膜完整性破坏,呈现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黏膜凹陷,其矢状切面呈月牙形、陷坑状;冠状切面呈圆环形或靶环形。


特点2


病变处黏膜凹陷口形态规整、光滑柔软;一般呈口大底小,底部平坦,厚度<5mm;表面可附有强回声斑点、斑块,不随胃蠕动而消失。


图2 胃小弯溃疡(A纵切面,B冠状切面,C胃镜图)


特点3


病变处黏膜凹陷周缘增厚胃壁对称、均匀,以近黏膜凹陷处最厚,向远侧逐渐变薄;黏膜凹陷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晰完整(尤其是第三层黏膜下层界面强回声带可清晰显示)。


特点4


病变部位胃壁蠕动减弱,但无僵硬感。


图3 胃体后壁溃疡(A纵切面,B横切面,C术后标本)


特点5


部分胃病变周围大网膜增厚水肿,呈片状均匀强回声围绕胃病变部位浆膜层周围。少部分胃周围可显示肿大淋巴结回声。


胃溃疡分期分型


1. 活动期:溃疡深度>5mm,周缘增厚胃壁厚度>10mm,范围>30mm(图4)。


图4 胃窦部前壁溃疡(活动期,A横切面,B纵切面)


2. 愈合期:溃疡深度<3mm,周缘胃壁厚度<5mm,范围<15mm(图5)。


图5 胃角溃疡(愈合期,箭头所示)


3. 浅小型:溃疡直径和深度均<5mm者(图6)。


图6 胃角浅小型溃疡(箭头所示)


4. 巨大型:溃疡直径>25mm者(图7)。


图7 胃角巨大型溃疡(UL示溃疡灶)


5. 穿透型:溃疡深度>10mm,深达浆膜层(图8)


图8 胃窦部穿透型溃疡(A:UL示溃疡灶;B:术后标本)


6. 胼胝型:溃疡底部浆膜周围形成大小不一、回声强弱不均匀、境界不清的包块(图9)。


图9 胃角胼胝型溃疡


7. 多发型:胃壁上有两个或以上的溃疡灶(图10)。


图10 胃角胃小弯多发型溃疡(UL示溃疡灶)


8. 复合型:胃溃疡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图11)。


图11 复合型溃疡(箭头示溃疡灶)


作者:陆文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来源:超声俱乐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