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文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一种常见病,也是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治疗比较棘手的顽固性病症。国内统计
分泌性中耳炎小儿常见病因,是因为:(1)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2)咽鼓管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3)中耳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4)扁桃体感染后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以及变应性和免疫性反应所引起。咽鼓管是中耳通过鼻咽部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与外界气压平衡、清洁防御和防声功能。这些生理功能是依赖清醒时咽鼓管每分钟开放1次、睡眠时每5分钟开放1次来完成的。如1小时无吞咽动作或咽鼓管关闭1小时,中耳内将出现15~20毫米汞柱负压。由于咽鼓管本身或周围器官的病变,使其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中耳腔内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中耳腔黏膜中的静脉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或渗出,积聚于中耳,即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常在感冒后合并
儿童诊断不难,希望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可助诊断。急性期主要表现耳痛,以后表现(1)不能准确说出或指出声音的来源地,当被呼唤时头部常转错方向;(2)对一般谈话常无反应,必须用大声或拍击肩背后才引起注意;(3)与别人交谈时常问“什么”而需再重复一遍;(4)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听不到他人说话的内容;(5)常发生不听、不注意或对他人不理睬的行为;(6)看电视常坐在近处,或将电视音量调高;(7)喜欢单独行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8)不能正确的按口头指令中几个环节一一去做,或执行时表现犹豫;(9)说话或朗读过程中音调逐渐提高。声导抗检查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腔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清除病因病灶小儿病灶主要是腺洋体肥大,鼻甲肥大,通过切除切除腺洋体,缩小肥大的鼻甲改善,恢复咽鼓管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来源:好大夫在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