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peng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变应性皮肤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
(1)感染:A型溶血性链球菌、
(2)常见药物:包括
(3)环境因素:杀虫剂、除草剂、石油产品等。
(4)原发疾病:高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
2.临床特征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性多于男性。皮损易发生于血液瘀滞的部位或受压迫的部位,如踝部和小腿,不累及间接摩擦部位,但亦可发生于全身其他部位,特别是背、臀部,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面部、颊黏膜和肛门、外生殖器部位。皮损常对称性分布,一般小
皮疹呈多样性,包括红斑、丘疹、风团、紫癜、水疱、血疱、浅表小结节、坏死、溃疡及网状青斑。最常见的特征性损害是可触性紫癜(紫癜性斑丘疹)。在此基础上可发生血疱、浅表小结节、坏死、溃疡。皮疹可呈针尖至数厘米大。有时可有多形红斑样皮损,有的表现为红斑边缘形成圈环状紫癜。第二常见的是
单个皮疹通常3-4周内消退,有溃疡的结节性损害可持续数月,消退后可有色沉或萎缩性瘢痕。偶可侵及黏膜导致出血。
除皮肤黏膜症状外,2/3的病例可有
图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小腿密集分布可触性紫癜,局部融合成片,可见2处各约2.5cm、1cm类圆形、椭圆形溃疡,边缘不齐,中央附着黑痂、坏死物沉积)。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严重者可伴有
其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关闭、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坏死、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外渗。
4.诊断
应详尽了解患者病史及相关症状、仔细观察皮疹状态与发病部位,确定小血管是否有受累、血管壁是否存在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中粒细胞破碎等现象,即可明确诊断。
5.治疗
避免诱因为其首要,如停用可疑诱发致敏性药物。
(1)
(2)
(3)其他治疗:免疫抑制剂如
参考文献:
[1]马腾驹.分析沙利度胺在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0):98-100.
[2]崔亚丽.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35):68-6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