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2018-04-27 来源:医脉通

作者:王玉伟 金迪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两期文章与大家分享了体位血压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知道,卧位可以导致卧位型心绞痛和卧位性心律失常,直立位可以导致低血压或高血压,除此之外,直立位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本期文章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


探索历程


关于POTS的记载可追溯至1871年,当时将其称为“烦躁的心”(irritable heart)或“士兵的心”(soldier heart),用于形容战争中士兵出现异常的心动过速。直至1944年,才将其命名为“直立性心动过速”,特点是直立位时心率明显增加而血压仅有轻度下降,常伴有直立性心慌、轻度的头痛、乏力以及不能耐受运动。


20世纪80年代,随着倾斜试验的开展,越来越多的POTS病例被报道。1993年,Schondorf和Low提出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概念,并用倾斜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价,发现患者对倾斜试验的反应显著异常。在倾斜2分钟内心率很快升至120~170次/分,常伴肌肉震颤,部分患者的血压有轻度下降或舒张压升高。


随着POTS的研究不断深入,美国心律学会(HRS)于2015年首次发布了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特殊性心律失常管理专家共识,以促进临床医生对POTS的认识。


临床特征


➤站立时常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等症状,不能耐受运动和疲劳

➤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心率加快≥30次/分(12~19岁:心率加快≥40次/分)并持续至少30秒

➤无直立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 mmHg)


发病机制


POTS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主神经病变、低血容量、RAAS系统失调、中枢性肾上腺素能亢进、肥大细胞活化和自身免疫性等。


目前,关于POTS的发病机制的意见尚不统一,主要涉及如下几种:


(1)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下肢自主神经病变,下肢内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较正常人少。当患者在直立位时,因下肢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下肢静脉过度扩张、重力池作用增强,回心血量减少,继发性激活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另有学者认为是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率增快。


(2)RAAS系统失调,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水平未能在血容量减低时出现相应的升高,使得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导致心动过速。此外,还有很多不明原因所导致的原发性血容量减少引起POTS。


(3)中枢性肾上腺素能亢进,引起心率增快以及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房、心室负担加重,使心肌的不应期和应激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心动过速,这些患者可能有直立性高血压(收缩期血压升高>10 mmHg),并伴有震颤、焦虑和寒冷、四肢酸痛等症状。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的功能缺失也可引起肾上腺素能亢进。


此外,部分患者发生POTS可能是肥大细胞活化障碍,或是由于对疲劳和运动不耐受,导致心搏量减少和反射性心动过速,部分POTS也有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与神经节苷脂受体(NACHR)抗体或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相关等。


图1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诊断评估


表1  POTS 诊断评估方法


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POTS 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也尚无统一的具体治疗方法建议,通常需联合

几种治疗手段,建议多学科联合治疗。


表2  POTS 的治疗建议


结语


近年来,直立性不耐受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POTS发病机制的认识仍存在局限。正确识别、诊断POTS,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极为关键,期待更多的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决策。


相关文章:

直立性低血压or高血压,背后有何玄机?

躺着也中枪?!聊聊那些“卧位”引起的疾病


参考文献:

[1] Garland E M, Celedonio J E, Raj S R.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Beyond Orthostatic Intolerance[J].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15, 15(9):60.

[2] Sheldon R S, Ii B P G, Olshansky B, et al. 2015 Heart Rhythm Society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 and Vasovagal Syncope[J]. Heart Rhythm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2015, 12(6):e41-e63.

[3] 孙育民. 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诊断和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解读[J].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37(11):731-734.

[4] 李宜富, 胡大一. 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 15(1):66-67.

[5] 朱顺其, 慈书平. 162例体位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0, 19(4):296-29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