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燃爆屏幕,聊聊国外灾害现场急救的进展
2018-03-1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灾害 急救 卫生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红海行动》称霸贺岁档,获得赞誉无数。



影片讲述的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异国他乡解救人质、执行撤侨任务等精彩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军队近年来勇担和平使命的真实写照。


普通观众惊叹于国产电影的动作场面,而作为一名医生,恐怕会“职业病”发作,关注电影中的“创伤”镜头是否真实,“创伤救治”是否专业。


“医院如战场,“战场上‘一分钟’,就可能是伤员‘一条命’。对于国外灾害现场急救来说,目前的卫生应急处置进展如何那?


近年来,国内外灾害现场急救都有明显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地区性创伤救治中心、空运伤员、创伤医院、交通事故医院、急诊外科医院等专科医院集中收治创伤伤员。伤员相对集中,医护专业化,设备配置齐全,管理效率高,整体救治成功率高,创伤救治专业水平提高使急救相对快速。


国际灾害现场急救的两大模式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灾害救援模式,相对成熟和主流的有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1)英美模式或近似于英美模式。其主要救援方式是“把患者送到医院”;其主要观点是将患者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继而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这种模式中,急诊医疗工作开始于患者来院之前,由专业人员(如急诊医师和护士)进行救护,到达医院急诊科后转由急诊医疗团队进行治疗。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院外救援工作多由受过一定医学专业训练的消防救灾人员(如急救医助、急救技士等)来完成,他们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救援本领,在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星罗棋布的急救站、多点急救网络组成该模式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能使呼救信号及时受理和下达,确保救援任务迅速有效地执行。


此外,平时在社会上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急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救护车、直升机,这些已不仅仅是运输患者的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抢救场所,即所谓“流动的急诊室”。目前,采用美英灾害救援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新西兰、菲律宾、韩国等。


(2)法德模式或近似于法德模式。主要救援方式是“把医院带到患者家中”。其具体操作是医师及有关专业人员(如技术人员或护理人员)到某一个有关地点对患者实施急救治疗。医师多为麻醉师,他们所采取的急救手段多为抢救和止痛。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师没有受过很好的培训和监管。因此并

没有如英美模式的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急诊待诊时间长、生存率低等。


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的发展趋势


英美模式与法德模式各具特色和优点,但与“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最新的发展趋势尚有差距,需要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出更好的新模式。


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新模式要想把灾害带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将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现代灾害医学各板块整合起来(如灾害医学地理研究、慢性灾害致伤病研究和创伤流行病学研究等),还要将国际上有关灾害现场急救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整合、提升为信息化、数字化的系统,使之更适合于各国灾害救援的临床推广与应用。


新世纪现代灾害现场急救最新的发展趋势应是“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如何将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院前及院内急救中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院前急救作为现代灾害现场急救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合理使用其现有的装备、提高其诊疗工作效率、缩短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时间,是提高院前急救效能、充分发挥院内急救资源、为危重伤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救治新模式能满足广大民众对农村急诊救治及社区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我国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急救医疗中心(站),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开设外科急诊及创伤救治专业组,大大提升了对于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但临床抢救和治疗环节尚不规范,体现在现场急救、转运到医院、院内抢救和护理、手术方式选择、脑保护药物使用、神经康复治疗等环节中存在较多不合理性和盲目性。


(1)时间是挽救重度创伤患者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的急救网络尚不健全,从拨打电话、发出呼救信号到患者获得确定性救治的时间普遍在1.0~1.5h,在一些农村地区的时间还要更长。(2)在一些国内地区,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仍停留于“抢了就送入大医院”的层面,使患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延长。(3)我国对于普通民众和救援人员的现场急救技术培训的普及率偏低。(4)目前国内大部分事故现场救援工作仅仅起到搬运患者的作用。而有关统计显示,约50%的事故死亡者是丧命于事故现场的。因此我国事故现场急救的模式丞需改进。


参考文献:

[1]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2017)

[2]吴敏.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4,27(4):249.

[3]岳茂兴.灾害事故现场急救[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5-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