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张寒梅、冯素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医院皮肤科 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学重点实验室
大疱性类
BP患者血清中产生针对皮肤基底膜带的循环自身抗体,靶抗原为BP抗原1(BPAg1,又称BP230)和BP抗原2(BPAg2,又称BP180),它们是位于半桥粒上的两个主要结构蛋白。目前研究认为,BP180在BP发病上起主要作用,其NC16a表位与BP病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相关。
BP病理变化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沉积,行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IIF-SSS)可发现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表皮侧。
BP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病理和
李锁等分析IIF-SSS及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在BP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指导血清学诊断方法在BP的应用。
李锁等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用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检测BP患者174例和对照组129例血清。其中25例BP患者用直接免疫荧光(DIF)进行检测并与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敏感性进行比较。
图1 表皮下水疱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A:裂隙表皮侧可见荧光沉积;B:裂隙表皮侧和真皮侧均可见荧光沉积;C:裂隙真皮侧可见荧光沉积;D:裂隙表皮侧和真皮侧未见荧光沉积
结果显示,IIF-SSS、BP180 NC16a-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93.67%、96.55%;特异性分别为100%、96.12%。BP180 NC16a-ELISA AUC值为0.978。IIF-SSS与BP180 NC16a-ELISA相关系数0.147,为弱相关。其中25例BP患者血清学诊断方法(IIF-SSS,BP180 NC16a-ELISA)和DIF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BP血清学诊断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图2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组与对照组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值及BP180 NC16a-ELISA ROC曲线
参考文献略。
来源: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等,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及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在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1):10-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