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并发症是上尿路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我国该领域还缺乏涵盖几乎所有类型上尿路结石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导方案,对临床诊疗缺乏明确的指导。我们通过对目前国际相关指南和国内相关专家共识以及已有的高证据级别文献的理解和充分讨论,在这些指南、共识、文献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出以下分类方法,用于指导国内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一、分类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
高危组(high risk,H组):术前尿培养阴性, 患者无发热症状,但存在术中、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包括结石负荷大(结石直径≥2 cm) 和/或中、重度肾积水,以及近期曾有发热病史、尿常 规提示有感染存在、长期留置尿路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术前应用抗菌药物1周(术前用药的选择要结合当地的细菌谱及细菌耐药状况,应选择尿中能达到有效浓度的抗菌药物如
无症状菌尿组(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 组):术前尿培养阳性或术前尿常规显示亚硝酸盐阳性(代表尿中存在肠杆菌科细菌),但患者无感染症状,也称为无症状尿路感染。在进行任何尿路黏膜有破损可能的手术和操作前,都必须进行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术前尿培养阳性本身就是泌尿系结石微创手术术后发热的高危因素,但围绕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这一中心,与尿培养阴性的H组患者不同,本组有明确的细菌学证据和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术前依据尿培养细菌学及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是距手术最近一次的尿培养阳性结果,术后如无感染性并发症,原则上应用不超过48 h。
低危组(low risk,L组):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无寒战和发热,结石直径<2 cm,无梗阻或不完全梗阻,无或轻度肾积水。L组的设定依据是EAU指南中不具备出现感染性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在 EAU指南手术分级中属于清洁-污染手术II A级手术)。另外,手术中会遇到输尿管狭窄导致输尿管镜上镜困难或拟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术前短期预留 输尿管支架≤2周的情况,目前尚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短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增加了二期手术感染 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所以我们将非复杂结石而且术前尿培养阴性的患者,短期留置输尿管支架也归人本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1代、2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预防,术后如无感染性并发症则总疗程≤24 h。
发热组(fever,F组):泌尿系结石合并梗阻的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尿路感染症状,轻症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且密切监视病情,一旦患者出现 SIRS应积极进行外科引流,包括逆行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行经皮肾穿刺引流,并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全身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期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所有针对结石的治疗都要放在全身感染被控制之后再考虑进行。建议按照有无脓毒性休克表现区分选择抗菌药物:如无脓毒性休克表现倾向于应用抗肠杆菌科抗菌药物先期治疗;如存在脓毒性休克表现应考虑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同时覆盖的必要性。二期手术需要待感染症状及SIRS相关指标(体温、外周血 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功能、血
临床遇到泌尿系结石患者时分组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流程见图1。
图1泌尿系结石患者分组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流程图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和药物的选择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低危组可考虑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手术前0.5 ~ 1.0 h或麻醉 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的细菌的药物浓度。
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选择,在没有细菌学结果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比较灵活,国内推荐使用1代、2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国际上推荐的药物范围较广,包括氟喹诺酮类,1代、2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虽然本文的分类方法是对目前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以及结石相关感染问题的指南和文献的高度汇总,但是因为与泌尿系结石相关 的感染问题情况复杂,临床上会遇到一些本文不能覆盖的情况,还应具体分析,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另外,为预防感染性结石术后复发采用的长疗程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也不在本讨论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对结石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抗菌药物的应用不是全部,即使术前使用了抗菌药物而且术前尿培养没有细菌存在,术后仍然有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可能,因此还需要术中遇到异常情况时的正确判断、合适的器械和耗材选择、手术技巧、肾盂压力的控制、术后感染
来源:乔庐东, 陈山, 马小军,等. 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7, 38(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