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CMV)为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宿主具有种属特异性,感染人类的CMV也称人巨细胞病毒(HCMV)。70%~80%的健康成人有CMV感染史。
一、临床病例
患者,男,40岁,因急性髓系
诊断:CMV肺炎合并细菌性肺炎。予
本例为同胞全相合HSCT患者,+108 d以"发热、干咳、气促"症状起病,CT示双肺斑片状及云絮状病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示CMV-DNA阳性,抗CMV治疗有效。但患者在停用抗病毒药物2周后再次出现高热,并快速进展至呼吸衰竭,CT示双肺斑片状磨玻璃样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示CMV-DNA阳性,再次给予抗CMV治疗获得缓解,最终患者发生BO。移植前和移植后全过程监测患者外周血CMV-DNA均为阴性。
二、移植后CMV相关性疾病
异基因HSCT具有极高的CMV感染发生率,其感染主要来源于潜伏的CMV再激活,原发性CMV感染较少见。如果不进行CMV预防或抢先治疗,CMV相关疾病(CMV综合征、肺炎、胃
三、诊断
欧洲白血病抗感染指南(ECIL)建议移植后CMV感染的诊断包括CMV血症、有症状CMV感染和CMV终末器官疾病。①CMV血症:诊断基于血液中检测到CMV-DNA或CMV抗原。既往多采用免疫方法检测CMV抗原pp65;近年来实时定量PCR因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已成为检测CMV-DNA的标准方法。②有症状CMV感染和(或)再激活的诊断:在CMV血症的基础上患者有发热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且无CMV终末器官疾病。在ECIL建议之前,Fishman提出"CMV综合征"概念,具体是指在CMV血症基础上出现发热、乏力、肌痛、关节痛或骨髓抑制等表现。
CMV综合征可能是CMV终末器官疾病的前期表现,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立即治疗。笔者认为采用CMV综合征替代有症状CMV感染的诊断可能会更加合适,这有助于临床上引起重视,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③CMV终末器官疾病的诊断:基于器官受累的症状及相应部位检出CMV进行诊断。由于HSCT患者常因血小板减少而无法进行组织活检,基于外周血CMV检测结果作出诊断。但近年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外周血与组织CMV标本存在分离现象,即外周血阴性而组织标本为阳性。这种情况在CMV肠炎中尤为常见。本例患者入院早期没有诊断CMV肺炎的原因正是如此,提示在外周血CMV检测阴性但高度怀疑CMV终末器官疾病时,应积极行组织活检或分泌物病毒检测。
四、预防和治疗
影响HSCT后CMV感染及相关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供受者血清学状态、预处理强度、移植供者类型、HLA配型、GVHD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CMV感染和疾病的预防主要为药物预防,包括非特异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二种策略。非特异性预防是指针对全部移植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药物预防。移植前抗病毒药物预防的效果未被文献证实,移植后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预防尽管可降低CMV再激活率,但因预防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及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并无获益,还可能导致CMV的耐药。因此,目前指南仅推荐在CMV高风险患者中采用非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即针对CMV血症给予抢先治疗,是最佳的移植后CMV预防措施。移植后外周血CMV监测是抢先治疗的基础。多种指南均推荐在移植后至少100 d内每周检测1次外周血CMV,高危(如无关及不相合供者移植)患者需延长监测时间到6~12个月。抢先治疗至少持续2周,如CMV-DNA仍阳性需继续应用。更昔洛韦是抢先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常因骨髓抑制而停药,WBC<0.5×109/L或PLT<20×109/L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尽管抢先治疗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仍有5%左右的患者会发生CMV终末器官疾病。CMV疾病的治疗分为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疗程尚无定论。诱导治疗是指开始治疗至症状缓解且外周血CMV转阴,通常需要3~4周。当CMV转阴后继续维持治疗2~4周。移植后CMV疾病复发率目前报道较少,本例患者在第1次诊断CMV肺炎后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共给予抗病毒治疗6周,但停药2周后CMV肺炎复发。由于全过程中外周血CMV-DNA均为阴性,无法通过外周血CMV-DNA来判断停药时机。在CMV肺炎第2次治疗过程中,我们基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CMV-DNA检查结果来判断停药时机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是否可以通过检测组织标本或分泌物中CMV以决定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CMV疾病的一线与二线抗病毒药物选择与抢先治疗相同。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并不能增加疗效,但往往会增加毒性。西多福韦联合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可能提高疗效。CMV耐药较少见,若治疗2周后CMV定量增加、伴或不伴CMV疾病临床表现的进展,则考虑存在CMV耐药,需更换为二线治疗。治疗早期部分患者对抗病毒药物反应差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状态、合并GVHD等其他疾病相关。IVIG在CMV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但考虑到CMV疾病的高病死率,仍建议对于严重患者可加用IVIG。抗病毒新药包括Maribavir、Letermovir、CMX-001等,目前尚无大宗的临床研究证实疗效。
CMV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移植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控制CMV复制,导致CMV疾病发生与发展,因此促进移植后CMV特异性免疫恢复与重建是控制CMV感染的关键。CMV感染和(或)再激活的发病高峰通常在移植后1~3个月,此时通过免疫抑制剂减量来实现移植后CMV特异性免疫恢复与重建,但存在增加GVHD发生的风险。CMV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包括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CTL)和DLI。尽管一些研究证明过继细胞免疫对CMV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增加GVHD发生、不能及时获得、价格昂贵等诸多不足。因此目前国际指南上尚未推荐其为一、二线方案。过继免疫细胞来源包括移植供者第二方和无关第三方供者,CMV-CTL可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或通过体外抗原刺激扩增获得。Leen等报道CMV-CTL治疗CMV疾病的有效率为73.9%。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CMV-CTL治疗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无效CMV疾病的有效率为57%。DLI是一种十分简便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但存在增加GVHD发生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笔者单位开展了一项难治性CMV感染临床研究,如患者无GVHD征象且感染发生在移植3个月后,在免疫抑制剂减量的基础上加用DLI及MSC,初步小样本结果提示可能具有较好疗效且不增加GVHD发生风险。
在HSCT后CMV终末器官疾病中,以CMV肺炎最为常见。近年来,aGVHD后CMV肠炎受到关注。这类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均存在极大的困难。CMV肠炎通常发生在aGVHD治疗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道GVHD控制不理想或肠道GVHD治疗有效后出现加重。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需高度怀疑CMV肠炎的可能性,及时进行
本例患者在移植后10个月发生以
总之,CMV感染是HSCT后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并与GVHD、植入功能不良及其他感染密切相关,CMV终末器官疾病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无关及单倍体HSCT的广泛应用,CMV感染似有上升趋势。有效的移植后CMV管理能够减少CMV感染进展为终末器官疾病。
来源:刘启发. 我如何管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