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per1818年第一次描述了
GCT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操作标准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病损内手术和瘤块切除术。手术目的主要是极大限度地清除肿瘤,保存患肢功能,并控制局部复发和阻止远处转移。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手术之外的辅助治疗,如瘤腔灭活的研究、抑制瘤体药物的使用、血管栓塞、放化疗等疗法,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本文的目的是就GCT的治疗进展作一简单论述。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病损内手术和瘤体切除术;非手术治疗包括动脉栓塞、放化疗、双磷酸盐以及靶向(狄诺塞麦)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上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为病损内手术和瘤体广泛切除术,病损内手术保存了骨关节的结构,术后功能相对较好;瘤体广泛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多,常需要关节功能重建,术后功能较差,但较大程度的降低了复发率及死亡率。临床中病损内手术多适用于CamapanacciⅠ、Ⅱ的GCT,瘤体切除多适用于CamapanacciⅢ的GCT。
病灶刮除植骨术 在病损内手术中,传统的术式是将病灶内瘤体尽可能的刮除干净,并通过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进行填充。但统计分析显示,不管术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清除瘤体,术后复发率仍可高达60%,所以瘤腔的灭活以降低复发率成为研究的重点。早期文献报道,单纯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复发率在25%~50%之间;后来瘤腔灭活佐剂的出现,比如液氮、丙烯酸水泥、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 在病损内手术中,传统术式采取自体或者异体骨进行填塞瘤腔。随着骨水泥的出现,利用骨水泥进行瘤腔的填塞,给GCT的治疗带来了较好的临床的疗效。骨水泥在凝固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对瘤腔的残余瘤体进一步灭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有文献报道,病损内手术采取骨水泥填充的术后整体复发率为13%~25%;Rock等报道,简单的病灶刮除,局部复发率为10%~47%之间,相对而言,采取骨水泥后局部复发率可降到10%。康肖等对113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研究中显示,采取瘤腔灭活植骨术后复发率为19.5%,采取骨水泥填充术后复发率为11.36%,由此可见,在对复发率的控制上骨水泥填充术优于植骨术。此外,在力学重构上,骨水泥可以快速重构,可以进行早期负重、活动;而植骨术瘤腔中所植骨与自身融为一体,则需要漫长的破骨成骨过程,不宜早期负重进行功能活动。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虽然颇受许多临床医生偏爱,但骨水泥对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颇受人们关注。膝关节周围GCT约占GCT总数的50%,位于长骨干骺端,往往涉及到软骨下骨,有时是靠近关节软骨。通常认为,利用骨水泥治疗时,热烧伤或微动理论会造成软骨退变或破裂,导致
瘤体切除术 瘤体切除术多基于多次复发、骨皮质广泛破坏、软组织得到很大侵犯,伴随病理骨折,抑或瘤体位于特殊解剖位置的患者,如腓骨近端、尺骨远端、髂骨翼等部位。膝关节、股骨近段、桡骨远端等部位在瘤体切除术后,可以采用人工假体或是异体骨进行功能重建;某些部位则可直接行手术切除,比如骶骨、髂骨翼、腓骨头等部位。相对病损内手术,瘤体切除术整体复发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某些特殊部位,比如脊柱、骨盆等部位,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瘤体周围含有中枢神经以及骨盆几何形状不规则,导致瘤体无法全部清除,复发率相对较高。文献报道发生在中轴骨的GCT为2%~8%,但其复发率为10%~37%。
非手术治疗
动脉栓塞疗法 动脉栓塞疗法主要用于中轴骨GCT的辅助治疗,GCT具有侵袭性破坏的生物学特点,当其发病位于脊柱或者骶骨髂骨时,由于解剖因素(脊柱周围存在中枢神经、骨盆结构的复杂性),无法靠单纯手术将瘤体清除干净。选择性动脉栓塞作为术前辅助治疗,一面可以缓解因瘤体侵犯导致的神经痛,另一方面当瘤体缺乏血液滋养后,可以不同程度的瘤体缩小、骨化等。由于好发于中轴骨的GCT概率比较小,在文献中对动脉栓塞疗法的个例报道比较多。在李展奇等报道的13例骶骨GCT中,采取动脉栓塞后,13例均神经疼痛缓解,在CT上显示不同程度的瘤体缩小和新骨形成。多数报道结果显示,动脉栓塞疗法在治疗中轴骨的GCT具有积极的意义。
化疗和放疗 化疗治疗GCT只有少数病例报道,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GCT确切有效的化疗药。放射性疗法用于治疗局部无法行手术治疗的,亦或是位于脊柱、骨盆等部位无法切除干净的GCT。有相关文献报道,中等剂量的射线(40~55Gy)在治疗GCT取得不错的效果,5年复发率控制在62%~90%之间。但放疗与GCT的肉瘤恶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双磷酸盐治疗GCT 双磷酸盐治疗GCT的机制:双磷酸盐能吸附矿物质结合位点,干扰破骨细胞附着,导致破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含有氨基二磷酸盐,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内甲羟戊酸通路的关键酶,使维持破骨细胞的小G蛋白无法异戊二烯化,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成长和分化,使其凋亡。
临床上双磷酸盐对骨转移癌以及破骨细胞导致的骨破坏具有很好的疗效,例如GCT等。双磷酸盐在临床中通常作为GCT的辅助治疗方法。Tse等在对44例GCT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中显示,48~115个月随访患者接受
狄诺塞麦治疗GCT 狄诺塞麦作为靶向药,上市时间相对比较短。从机制上讲,在破骨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可以通过激活RANKL受体,使破骨前提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同时可以激活巨细胞,研究表明巨细胞在破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样,巨细胞可以刺激基质细胞分泌RANK因子。狄诺塞麦作为靶向药,其作用原理则是竞争性拮抗RANK因子,从而阻断破骨微环境中各种细胞的相互作用。
临床上狄诺塞麦主要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是多次复发、转移的患者。关于狄诺塞麦的使用,临床上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项282例的Ⅱ期临床研究中显示,手术无法清除的96%的患者,在使用狄诺塞麦后,中位时间13个月内病程不再进展;100例患者研究开始需要行高级别手术治疗,在使用狄诺塞麦治疗9.2个月后,74例患者不再需要手术治疗,其余26例中的16例患者行低级别手术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出现了相应的副作用,1%~10%的患者出现头疼、骨疼不适;1%~2%患者出现颌骨坏死;小于0.01%患者出现
综上所述,骨巨细胞瘤可发病于人体多个部位,具有局部侵袭、高度复发、低概率肺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应该结合临床体征、影像学、病理学,综合的对患者进行评估,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从而降低复发率,阻止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来源:实用骨科杂志2017年6月第23卷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