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
医脉通编译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左旋多巴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如卡比多巴的组合,作为帕金森病(PD)患者
临床实践中的剂量转换
临床实践中使用研究中的剂量转换方案可能并不切实际,大约60%的患者在初始方案中需要使用比研究中更高的药物剂量。因此,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缓释CD / LD的给药方案是很重要的。
无症状波动的患者
对于早期的PD患者而言,基本上所有左旋多巴制剂都是有效的,而这些制剂的长期优势尚未经过实证研究。对于容易错过速释CD / LD给药的患者,以及多巴胺激动剂不耐受的患者,转换为缓释制剂可能是合理的。
早期出现剂末现象,无运动障碍
随着患者病情出现进展,以下几种具有临床数据支持的方案可供选择:增加速释CD / LD剂量,缩短给药间隔,或添加MAO-B或COMT抑制剂。而从速释剂型转为缓释剂型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选择。
如果选择缓释剂型,这种方案可能需要保证峰值左旋多巴血浆水平的产生,类似于患者以前的治疗模式,从而提供给患者类似于“开”期的效果。与速释剂型相比,缓释剂型的左旋多巴水平峰值是其30%左右,因此缓释剂型的使用剂量需要达到速释剂型的大约3倍才能达到这一峰值。
不过如果这样给药,虽然血药浓度峰值问题可以满足,但总剂量也会加倍。与既往治疗相比,缓释制剂的初始日剂量将大致翻一番。一般的想法是,将患者每日左旋多巴的剂量相加,将该总数乘以2,并将结果除以预期的缓释制剂给药方案中每日给药的次数,得出的结果便是初始的转换剂量。
如果患者正在使用
存在剂末现象,且有运动障碍
患者的“关”期可以与“开”期和棘手的运动障碍交替发作,“关”期可能可以预测,也可能不可预测。因此,使用小于患者先前治疗时的左旋多巴血药浓度峰值可能是可取的。无论给药频率是否改变,患者使用缓释剂型的剂量应该是既往速释剂型的2倍至2.5倍,而不是上文中提到的3倍。
例如,如果以往患者使用200mg的CD / LD速释剂,每日6次,并且在每次给药前1小时出现“关”期,给药前半小时出现可以预测的运动障碍,那么患者的初始缓释制剂剂量应该为1200mg的两倍,即每日2400mg。
接下来便是如何把这一总剂量分成几次使用的问题。如果给药次数较少,则仍然可能导致峰值剂量运动障碍,不能充分地弥合患者的“关”期。因此给了更好地缓解症状,可以多次给药,或者每日给药总剂量不变,但增加早晨第一次给药的剂量。此外还有一种保守的做法是,仅将早晨的用药转为缓释制剂,当缓释制剂的药效开始下降时,给予速释制剂,随后通过患者对早上给药的响应情况逐渐换药。
无论使用哪一种策略,虽然降低给药频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可以将给药时间与进餐时间错开,以减少药物与膳食蛋白质吸收的竞争,但主要的目标不是显著降低给药频率,而是提高血药浓度的波谷,降低波峰,使患者的运动症状最小化,减轻峰值剂量运动障碍。
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患者病情复杂、症状波动不可预测的患者,是最难转为缓释剂型的一类。对于这类患者,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通过经口服药达到维持症状的目的。目前认为,对于这类患者,最好的策略是每天早上或每天晚上给予一次CD / LD缓释制剂,以实现良好的反应为目标,同时与速释制剂相比较,观察药效的持续情况。
对于使用多于一种左旋多巴制剂的患者,更换剂型是否可以维持患者的症状仍然存在分歧,有一种观点是将缓释制剂掺入速释制剂中给药,但并没有足够证据支持。
患者教育
对于所有转换剂型的患者,明确的患者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人们期望着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但患者及其护理者应当明确,最主要的目标是维持更为稳定的左旋多巴临床反应。缓释制剂有助于将持续作用时间从1.5小时延长至数小时,并且填补“关”期,减缓药物浓度的波动。
此外患者应当理解,初始的给药方案是基于对最佳疗效的估算而制定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剂量调整。为了便于优化用药方案,医生应当告知患者如何对“关”期和运动障碍的特点进行识别。此外,可以要求患者自行报告在初始剂量水平下“开”期的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运动障碍。临床医生和应当鼓励患者做出此类反馈,并准备好做出相应的处理。
要点总结
➤ CD / LD的缓释剂型可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从而快速达到并维持治疗剂量。基于临床经验,可以引导患者从速释剂型转为缓释剂型。
➤ 制定初始的换药方案时,可以将准备转换的速释剂每日剂量加倍,并将其分为几次给药,以减轻患者的运动并发症。
➤ 在调药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方案,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临床医生应当鼓励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做出反馈。
医脉通编译自:Alberto J. Espay, Fernando L. Pagan, Benjamin L. Walter, et al. Optimizing extended-release carbidopa/levodopa in Parkinson disease: Consensus on conversion from standard therapy. Neurol Clin Pract 2017;7;86-93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November 10, 20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