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相对于非恶性疾病,临床医生往往更为注重恶性疾病的复发问题,如关注其预防和及时干预复发等。但对于非恶性疾病,由于其生长缓慢,恶变率较低,多不危及生命,所以,当代医学对其认知贫乏,对于其复发问题也极易忽视,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亦不深入和广泛。而事实上,一些非恶性疾病的复发率也很高,常常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妇科疾病中常见易于复发的非恶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1)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
1、高质量的非恶性疾病复发流行病学研究是基础和临床的前哨研究
文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ndometriosis,EM)年复发率为5%~20%,5年累计复发率可达40%,报道不一的重要原因是对EMT复发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尚不统一。目前,国内外均无统一的EMT复发的诊断标准,综合查阅国内外文献,EMT复发诊断标准大体分为5类:(1)仅依据超声:文献以超声下见到包块为诊断依据,但对于包块体积及存在时间等并无统一认识,如Coccia等认为,超声证实附件区包块直径达2 cm持续3个月不消失,可判定为复发。(2)以症状、体征为主诊断:如肖映等规定复发标准为术后原有症状或体征减轻后再次出现。(3)结合症状、超声综合判断:最为多见。如周洁等认为复发是指原有疼痛症状复发和(或)超声检查示卵巢囊肿,观察2~3个月不消退。(4)结合症状、体征及超声综合判断:有学者将患者术后出现下腹隐痛并扪及盆腔触痛结节,超声显示附件囊性包块则诊断为复发。(5)结合CA125诊断:如李华军等认为术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症状复发,同时伴有盆腔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发现卵巢囊肿、血清CA125下降后升高三者之一即可诊断为复发。此外,目前国内外诸多报道中均没有统一的随访时间界定,临床医生往往根据各自经验制定不同的随访时间。多数随访时间定在术后(或术后用药后)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连续随访1~5年不等,罕见超过5年的随访报道。术后随访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复发率的高低,但由于随访难度很大,临床上较少能够进行长期的追踪随访,故有关复发率的报道多局限于术后3~5年。
同样,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后复发也存在类似问题。子宫肌瘤复发定义的界定尚未统一。国内多以超声作为主要诊断标准,但对于首次超声发现新肌瘤的时间、超声下肌瘤直径等至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大多学者认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6个月新发现子宫肌瘤,肌瘤直径>1 cm,经由盆腔超声、
总之,目前对妇科非恶性疾病复发的现状缺乏深入的认识,有关疾病复发率的国内外报道均为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数据,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来统计普通人群和各类特定人群中非恶性疾病的复发率及各种相关因素。究其原因,首先是各种疾病复发定义的界定无统一标准;其次是复发率的统计数据随着年龄、种族、地域、所选择病例数、统计方法、随访时间、失访率、复发诊断依据等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如何制定统一、规范的复发定义,开展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加强医患双方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流行病学研究是基础和临床的前哨研究,良好的流行病学资料能使后续研究受益颇多。中国人口众多,病例来源广泛,在此领域当有所作为,对各类非恶性疾病复发的定义制定统一标准,得到实际确切的流行病学特点,将会给病因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2、对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是病因学研究的基础
众所周知,各类疾病复发的高危因素和复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高危因素的研究可从病因学之根本寻找对此类疾病复发防治的新策略。然而,目前对妇科非恶性疾病高危因素的研究甚少,并且无统一结论。
已知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
再如,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polyp,EP)作为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随着
此外,关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目前不多。虽然大多学者一致认为术前子宫肌瘤的数目≥2个是术后肌瘤复发的明确独立危险因素,而关于患者年龄、肌瘤家族史、最大肌瘤的直径、
总之,妇科非恶性疾病的复发可能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然而现有的证据尚不足以明确这类疾病复发的特异高危因素。由于妇科非恶性疾病的潜伏期较长,是一类多因素、多效应、多基因致病的疾病,所以其病因学研究较为困难,必须通过在众多的高危因素研究中找到起主导作用的危险因素,从而明确其真正的病因。所以,对此类疾病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是病因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病因学研究不仅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而且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能够有效地降低妇科非恶性疾病的复发率。
3、确定复发的预警指标是实现精准医学、个体化预防的前提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个体化治疗要求的提高,寻找各疾病复发的相应标志物作为疾病的预警指标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这也非常有利于预防复发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例,作为一种极易复发的妇科非恶性疾病,现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评分系统并不能很好的评价其复发风险。加之目前的一些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研究主要是一些小样本的分析,并且各结果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不能个体化及精准化预测复发,因而寻找EMT复发的相应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以达到精准预测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国外学者Bozdag发现EMT复发组核因子-κβ(nuclear factor kappabeta,NF-κβ)p65表达水平增高,而EMT非复发组
4、作为慢病长期管理,建立术后随访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是降低非恶性疾病复发率的重要策略
慢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chronic diseases,NCDS)”或“慢性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是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不能被治愈的疾病。这类疾病既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中所述的一些妇科非恶性疾病在生育年龄发病,初始治疗后复发率极高,甚至其中一些可发展为恶性肿瘤,常常迁延20~30年,符合上述慢病的特点,所以是否可借鉴慢病的管理对其进行长期管理,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倘若可将此类疾病列入慢病进行长期管理对于降低其复发率是非常有益处的,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未有此提法,也缺乏将其作为慢病管理的方案。慢病长期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随访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首先,随访监测系统的建立应根据每个疾病的生物学特点、复发率及复发的高峰时间制定随访方案,根据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特点进行病情监测;其次,应根据每个疾病复发的高危因素建立全面评估系统,通过进行危险分层,确定术后复发高危人群为重点随访监测人群;再次,管理系统的重点是预防复发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包括药物种类、使用方案及时间等内容。长期药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病灶、控制症状、预防复发、避免重复手术,故对病情迁延、极易复发的妇科非恶性疾病,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随访、评估和管理是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
事实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2015版内异症的诊治指南中已经提到术后药物治疗及长期管理可有效减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疼痛的复发。美国生殖医学协会(ASRM)2014年对内异症盆腔疼痛推荐治疗的意见中也提出应将内异症看做是一种慢病,内异症的治疗需制定终身管理计划。但是,目前均尚无进行长期管理的具体方案。众所周知,在EMT疼痛症状的治疗中,所有的药物治疗都存在停药后疼痛的高复发率,为30%~70%不等,而疼痛复发的中位时间为6~18个月。临床常用的EMT治疗药物中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 agonist,GnRH-a)的疼痛缓解率最佳,可达75%~90%,但低雌激素血症带来的副反应限制了该药的长期使用,一般使用时间为6个月,但停药后疼痛复发率仍为8.2%,那么对此部分需长期治疗的病人究竟应该如何长期管理?至今没有答案。国外一些学者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如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了采用GnRH-a序贯方案延长药物治疗时间来控制EMT疼痛复发,包括:(1)GnRH-a与
再如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 disease,PID)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一系列PID后遗症,如不孕、
上述4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均较少或未开展,完善的复发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研究为妇科非恶性疾病复发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依据。针对于基因以及分子特性来进行复发患者的预测以及生物治疗应用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将对妇科非恶性疾病复发的精准治疗水平有所促进。基于慢病长期管理的治疗不仅将提高此类疾病治疗的疗效、降低复发情况,而且将会是妇科非恶性疾病复发研究的新趋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