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艺之,姜佳霖,张国林,浙江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蔡景龙,北京蔡景龙瘢痕医学研究中心
瘢痕疙瘩是机体皮肤受到创伤后,在修复过程中由于真皮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过剩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尤其是以胶原沉积和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病理性瘢痕,主要表现为高出正常皮肤表面、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呈持续性生长的肿块,质地较硬,弹性较差,伴有瘙痒或疼痛。
研究显示:瘢痕疙瘩通常在损伤后数周或数月内迅速发展,呈持续性生长,几乎不发生恶性变,对患者的容貌、心理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中国,瘢痕疙瘩主要好发于10~30岁的人群,男女的发病率和发病时间没有明显区别,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对于这一疾病,临床上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具有持续强大的增生能力,复发率较高,目前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案虽然很多,但仍然没有完全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对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手段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笔者现就其近年来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以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瘢痕的主要方法,但单纯使用手术治疗,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率较高,通常达40%~100%,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会刺激创面成纤维细胞异常分泌胶原蛋白。现在多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皮质类固醇药物注射、加压治疗、硅酮凝胶片敷贴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以往的瘢痕切除缝合术多是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直接对合切口,其复发率较高,且外观欠佳,患者满意度较低,现在新的进展是注意了瘢痕疙瘩切除后,充分游离切口双侧的皮瓣行减张缝合,即把张力分摊在切缘双侧1 cm以上的真皮层,做好皮下充分减张、皮缘精细缝合和术后联合外用抗瘢痕增生药物,均有助于降低瘢痕疙瘩术后的复发率。瘢痕疙瘩手术治疗,除过去多采用的双联疗法外,最近的研究中三联疗法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曹春育等对61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手术切除+
目前临床上很多学者采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术后放射治疗,联合抗瘢痕药物如硅酮类药物应用等方法综合治疗,对于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是治疗瘢痕疙瘩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2.以瘢痕内药物注射局部治疗为主的联合治疗
瘢痕内药物注射局部治疗瘢痕疙瘩,是瘢痕疙瘩治疗的常用方法,近年来的主要现状如下:
2.1.
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具体方法对改善预后也很有价值,如Bashir MM等发现耳廓瘢痕疙瘩楔形切除术中注射曲安奈德与术中一次注射联合术后2次加强注射复发率均在5%以下,而前者较后者的并发症率明显降低。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是近年来受到重视和推广的方法。瘢痕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有时间较长、药物注射时造成机体内分泌紊乱和注射局部组织萎缩等副作用较大、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等不足,为了减少其副作用,提高疗效,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药物瘢痕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如Khan等[8]对150名瘢痕疙瘩患者分别采用病灶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病灶内注射曲安奈德和5-
2.2.
Saray等对至少3次
但Payapvipapong等对有色人种的瘢痕疙瘩行博来霉素注射治疗与行曲安奈德注射的对照组在病灶恢复、患者满意度及超声检查评价上均无明显差异,并且有显著色素沉着的副作用发生。因此在博来霉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前,仍需要更多功效上的研究。中国目前对博来霉素临床使用的研究还较少。
2.3.A型肉毒毒素注射防治瘢痕疙瘩得到更多地应用:A 型肉毒毒素可抑制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达到松弛肌纤维的目的,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肤除皱美容方面。瘢痕疙瘩通常生长在皮肤张力较高的部位,因此有学者将A 型肉毒毒素防治瘢痕疙瘩,以降低张力,减少瘢痕疙瘩的形成。如Shaarawy等对
但截至2015年底,A型肉毒毒素尚未获批用于该病的治疗,但可以预知其日后临床应用潜力很大。此外,瘢痕内局部注射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
3.瘢痕疙瘩的放射疗法
瘢痕疙瘩的放射治疗主要包括软X射线、电子线、β射线治疗,其作用机制是加速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抑制血管再生。研究表明,单独应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其有效率不稳定,为10%~94%,且复发率达 50%~100%,原因主要是瘢痕疙瘩内的主要成分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对放射线不敏感。目前认为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如Van Leeuwen等对Fitzpatrick肤质类型的人种在瘢痕疙瘩病灶切除术后采用2×6Gy高剂量短程放射治疗方案,在33个月的随访中,瘢痕疙瘩复发率仅有3.1%,对治疗和外观的满意度分别达到88.6%和77.1%。
在Song等研究中术后72h内给予患者10Gy单剂量照射,随访20月中瘢痕疙瘩无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和耐受性均较高。周华等将203例瘢痕疙瘩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24 h内采用直线加速器46MeV电子线行伤口局部照射,观察组2Gy/(次·d),5次/周,照射总剂量为10Gy,后联合192Ir敷贴放射治疗,5Gy/次,2次/周,共2次完成,总剂量为20 Gy;对照组4Gy/(次·d),每周5次,总剂量为20Gy,参考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无明显差别,随访12个月以上的105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3.33%。瘢痕疙瘩放疗通常应在术后24~48h内,但对于大面积瘢痕疙瘩,在手术切除后创面往往不易闭合,通常需进行皮片移植或皮瓣移植,由于包扎的阻碍作用以及考虑到对移植皮片存活的影响,放疗通常会推迟到术后14d。
国内有学者尝试在常规瘢痕疙瘩切除+术后放疗的基础上,通过对瘢痕疙瘩边缘预切开+预放疗来解决放疗延期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该方法还有待于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予以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常根据瘢痕疙瘩的不同位置采取不同放射剂量,如有人认为对于低张力区瘢痕疙瘩分3次给予15Gy、高张力区瘢痕疙瘩分3次给予21Gy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对于瘢痕疙瘩手术后何时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选择,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其临床应用亦存在个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4.瘢痕疙瘩的激光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应用较多的激光,包括585nm和595nm 脉冲染料激光、剥脱性点阵激光(CO2点阵激光、Er:YAG点阵激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1 540nm铒玻璃激光等)以及强脉冲光,其中脉冲染料激光现被多数研究认为是治疗瘢痕疙瘩的金标准。波长585nm及595nm的染料激光可选择性作用于氧合
Yang等对26位经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瘢痕疙瘩患者取活组织检查,PCR结果表明组织中CTGF(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下降80.77%,IHC显示CTGF阳性细胞亦下降80.77%,Vancouver scarscale (VSS)评分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平均下降20.85 %。此外,Cassuto等对37名Fitzpatrick皮肤类型的瘢痕疙瘩患者行 LBO laser (532 nm)联合硅酮敷料治疗,结果患者的VSS评分由术前的12.6下降到3.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李燕等对67例局灶性瘢痕疙瘩患者使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Q开关ND:YAG 532nm激光治疗,临床治愈率为25.37%,好转率为62.69%,总有效率达88.06%,其在改善外观及减轻患者痛苦方面有较好效果。彭立红等将30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平阳霉素注射后立即行采用点阵CO2激光治疗(Superficial+deep模式),术后创面外用
5.瘢痕疙瘩的冷冻疗法
冷冻治疗,目前多采用的液氮冷冻疗法,通过快速降温引起细胞内外冰晶形成,继而细胞脱水皱缩、胞内电解质浓度异常、脂蛋白复合物变性,进而导致理化反应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而坏死脱落,同时因为冷冻后病变
研究还发现氩气冷冻设备较液氮冷冻设备在组织内能达到更低的终末温度(氩气冷冻-36.4°C,液氮冷冻-8.1°C)和更快的冷冻速率(氩气冷冻-14.7°C/min,液氮冷冻-5°C/min),但二者均有明显的色素减退副作用[26]。目前,有学者开展了瘢痕组织内刺入冷冻,取得了较好效果,优于瘢痕组织表面冷冻。可见,冷冻疗法在临床运用上有一定的价值,仍需权衡其疗效与副作用的利弊,在广泛投入临床使用之前需要探索和改进的方面还很多。
6.瘢痕疙瘩的电穿孔疗法
由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瘢痕疙瘩复发率较高,且术后的皮肤形态改变明显,因此,一些学者探讨了对瘢痕疙瘩治疗的新方法。如Manca等对20名难治性瘢痕疙瘩患者行电穿孔疗法联合博来霉素瘢痕内注射,结果94%的患者瘢痕体积减少50%以上,治疗后的创面瘙痒、红疹、疼痛等副作用也显著减少。吕操等采用多功能电离子联合
7.瘢痕疙瘩的中医中药疗法
中药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虽说大部分用药的具体机制不详,但确实有一定效果。目前,除单独中医治疗外,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取得较仅用西医疗法更好的效果。如胥嘉发现在平阳霉素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即中西医联合治疗瘢痕疙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瘢痕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
总之,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各有利弊,尚无一项完全满意的疗法,在临床中瘢痕疙瘩治疗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权衡各种疗法做到个性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最新的治疗策略是瘢痕防治动态综合疗法。为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目前认为,对于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根本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如探索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的定位和生物分子记号的表达,为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提供思路,也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以期促进这个难题的解决。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6年6月第25卷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