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毒素:成功控制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2016-05-12 来源:医脉通

由医脉通进行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RPSETTA试验的结果,对于难治性女性尿失禁,注射A型肉毒素(Botox)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

 

Victor Nitti博士认为:“许多人看到这一结果会非常兴奋。它确实是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试验。”Victor Nitti博士是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的博士,同时也是AUA的发言人。他认为,“虽然该研究现在仅针对女性患者,但是我认为研究结论总有一天会扩展至男性患者群体。“

 

ROSETTA试验,即“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骶骨神经调节术与肉毒杆菌毒素评估”试验。在试验中,Amudsen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将386名女性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她们每天急迫性尿失禁的发作次数均大于6次。将他们随机分在A型肉毒素注射组和骶骨神经调节术组。

 

该研究队列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BMI平均值为32,根据Sandvik调查问卷,两组中均有80%以上的患者属于“重度或极重度尿失禁”。

 

从临床反应率来看,两组患者均于3天内减少了至少50%的急迫性尿失禁,两组数据差别不大,注射组为83%,另一组为84%。注射组的许多患者(20%)在6个月时成功控制了症状,比例高于另一组(4%)控制症状的患者比例(P<0.0001)并且部分患者减少了75%的尿失禁事件(46%比上26%;P=0.0002)。

 

应用简易格式的膀胱过度活动症调查问卷对二组的膀胱过度活动症进行评估,结果与基线评分相比注射组的差异更大(–46.71 vs –38.5; P = .002)。同时发现,注射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更高。

 

从不良事件来看,在治疗6个月时,注射组的下尿路症状发生率明显较高(35% vs 11%; P < .0001);除此之外,注射组的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仍有8%需要间歇导尿,治疗3个月时有4%,治疗6个月时有2%。

 

Nitti博士说,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A型肉毒素和骶骨神经调节术都是三线治疗方案,应当在行为疗法、骨盆底肌肉运动和药物疗法之后进行。

 

“也没有一个明文规定要求医生什么时候应该用哪一种疗法。”Nitti博士补充到,“不过该试验有一个明显缺点,就是应用了200U的A型肉毒素,而美国FDA规定了剂量为100U。我们都知道,A型肉毒素在高剂量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效果,但问题在于也会带来更强的副作用,比如患者无法排空膀胱中的尿液,必须依靠间歇导尿。”

 

本文由医脉通编译自:Botulinum Toxin Beats Neuromodulation for Overactive Bladder. Medscape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