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的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年会上,来自中国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冠心病重点实验室)的陈纪言、谭宁教授、刘勇博士冠心病团队受大会邀请做专题发言:详细阐述行PCI的肾功能不全患者预防造影剂肾病发生的最优化的水化治疗中,如何把握水化量和速度?
陈纪言教授
该团队通过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共入选1406名行冠脉介入术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均采用常规水化速度(1ml/kg/h),将患者按体重校正的水化量(HV/W,ml/kg)的四分位间距分组,评价水化量与造影剂肾病及不良临床预后的发生风险的关系,研究采用的造影剂肾病定义为冠脉介入术后48-72小时内
研究发现,随着校正后水化量(HV/W)越大,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越高,院内急性心衰风险也有增加的趋势。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控制年龄、肾功能、糖尿病、心力衰竭、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常规速度的水化治疗对预防高危的肾功能不全患者PCI后CIN发生风险,注意总量的控制,该研究的界值为25(如术前12小时到术后12小时的常规速度水化),过量可能反倒增加心衰和CIN的风险,并可能增加肾病患者PCI后长期不良预后风险。
展望:慢性肾病患者最佳优化水化策略需要更多研究证据,陈纪言教授联合霍勇教授、葛均波教授在北京力生基金领航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TIME/TIMING),评价高危慢性肾病患者快速短时间水化、长时间水化及口服水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将为高危PCI患者CIN的水化预防策略提供临床证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