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多巴胺看见一条新闻,不吐不快。
新闻的标题是《医生:淋球菌感染,内衣一定不要混洗》。据这条新闻介绍,7月22日,河南郑州某医院接诊了一位6岁小患者,因有妇科病症状,查出感染淋球菌,医生追问病史发现她和奶奶同吃住,老人会将自己和孩子内衣混洗,而大人同样有妇科阴道炎症。医生提醒:小孩和大人的内衣一定要分开洗。
这条新闻迅速登上热搜,因为很多人难以相信,一个6岁的孩子竟然会感染淋球菌,而且还是通过衣物混洗传播?毕竟,日常生活中,全家衣物混洗的情况太常见了。如果真的这么容易传染,岂不是人人自危?
然而,有几个问题是要说清楚的。在仔细分析了这些问题之后,你就会发现另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疑问。
首先,什么是淋球菌?
说句直白的话,淋球菌感染就是性病。就是我们少时在电线杆上、厕所墙壁上看见的那些老军医广告。
再用专业的话来解释一下: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属于奈瑟菌属,是人类淋病的病原体。而淋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影响泌尿生殖道,但也可感染直肠、咽部和眼睛。
其次,淋球菌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两点:一是通过阴道、肛交或口交直接接触黏膜分泌物传播(占绝大多数病例)。二是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经产道感染。
然后,淋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男性患者会出现尿道口红肿、刺痛、有黄色或绿色脓性分泌物,甚至出现附睾炎、前列腺炎,少数可致不育。
女性患者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出血、性交疼痛。尿频、尿急、尿痛。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入盆腔炎、输卵管堵塞等。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非性接触传播,比如新闻报道中的衣物混洗?
从理论上来说,有可能过接触新鲜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浴巾)传播,但极罕见,因淋球菌体外存活能力弱。因其对干燥、高温(>42℃)、紫外线、消毒剂(如酒精、漂白剂)敏感,在体外仅能存活数小时。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它是不会通过成人和儿童衣物混洗而感染的。
原因就是洗衣粉、洗涤剂、高温、阳光曝晒或烘干均可杀灭淋球菌。而且淋球菌本身离开人体后就很容易失活。只有直接接触患者的新鲜分泌物(如脓液污染的毛巾、内衣),且立刻接触自身黏膜或伤口,才可能感染。但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所以,新闻里“内衣混洗导致感染”的说法,科学依据非常薄弱。
但是,也需要提醒大家:虽然日常生活中的间接传播(如衣物混洗)风险极低,但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性行为。
那么细思极恐且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就要浮出水面了!
既然淋球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类的性传播病原体,在体外仅能存活数小时,而且不可能通过衣服混洗而感染,那么这个小女孩是如何被感染淋病的?如果是母婴传播,孩子应该在出生时就已感染,不会等到6岁才发病。
想到这里,不禁脊背发凉。
恐怕不是病毒本身的原因,而是有畜生在作孽!
最后,多巴胺觉得这条新闻的真正价值,不是提醒我们“分开洗内衣”,而是揭露了一个更可怕的潜在问题!
希望能够有相关部门深入调查,还孩子一个真相。当然,我希望的是,这可能是一个误诊事件,或者是一个由不良媒体炮制出来的假新闻,再或者被采访的医生有一些事实没有说清楚。
有些病,不在衣物混洗,而在人心。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6岁女孩感染淋病,真的是因为内衣混洗?真相可能更可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