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6月29日,曹女士因感冒咳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624,远超正常参考值范围(125-350),二次检查仍高达586,医生建议前往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次日,她到西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就诊,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高达810。医生建议骨穿。
7月7日,骨髓病理学检查报告显示,“符合MPN(需鉴别Pre-PMF与ET),考虑骨髓增殖性肿瘤。
7月8日,西安市血液病研究所出具诊断证明书,确诊为骨髓增殖性肿瘤,建议住院治疗。
当前,曹女士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住院。
2023年7月,曹女士因心肌炎到西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487。主管医生当即邀请血液科会诊,诊断结果为“血小板增多”,出院时书面告知“动态复查血常规,若持续升高需进一步行骨穿、活检及MPN相关基因检测”。
因后续无不适症状,曹女士便未再做相关检查。
2024年6月,曹女士又因急性盆腔炎到西安市中心医院妇科住院治疗,检查报告显示血小板计数598。可直至当月25日出院,主管医生未向她提及该数值及意义。
“血小板计数明显异常,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怎么会置之不理呢?”曹女士质疑——“为什么心内科医生在发现指标异常后,能够邀请血液科会诊呢?正是因为妇科医生的不负责任,导致延误治疗,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于是,她指责医生“漏诊”,向医院投诉。
2025年7月8日,妇科病区书面回复,承认存在医师告知不足,已对涉事医生进行批评教育,扣罚绩效500元以示惩戒。
这个答复,不能令曹女士满意。
7月15日,西安市中心医院医务科向曹女士做出书面回复,确认妇科主管医生违背了医患沟通的基本要求,已对涉事医生进行批评教育、扣罚绩效。对于曹女士提出的“延误治疗”问题,院方表示,“目前暂无证据显示该情况对您造成实际不良后果。”
但她对此并不满意,她表示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确认医院的过错是否应为漏诊,是否与病情恶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对涉事医生及医院进行严肃处理,督促医院整改诊疗流程,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纵观整个事件脉络,实际上,2023年,这位女士就发现了血小板异常,医院告之并会诊,患者清楚病情,并未接受规范治疗。
也就是说,医生第一次对她说了病情,她自己没重视、没管;第二次医生没给说,她就把责任甩锅给医生。
之前医生早就告诉她了,她自己不当回事,却推脱说后来的检查指标明显异常,医生又未被告知。
这说明了什么?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说实话,社会环境对医生,过于严苛了点。
虽然说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对于此类问题,主管部门往往是倾向于判医生责任。
大家可能因为朴素的价值观,觉得医疗既然事关人命,对医生严苛一点,会让病人更安全一些。
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目前的医疗水平还并非尽善尽美,诊疗行为常常只能是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抉择,甚至让患者参与抉择。
尤其在涉及一些非常见病时,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医生都害怕被扣上“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大帽子。
在此情况下,医生很难保证每一个病例都百分百确定无疑的正确处理结果,因为要面对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太多。
倘若对一次诊疗结果不满意,或将自己的责任,也全盘甩锅给医生,就要追究当事医生的责任,将自己的责任全盘择开,那么,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口号岂不是就有问题?
3
最后,老叶我不客气的说,患者的认知,是环境塑造出来的。他们敢在医疗领域撒野,稍微不满,就要维权,敢在其他领域撒野,这样动辄追责么?
不敢。
说明他们非常清晰的知道,哪里的人好欺负,哪些行业,他们闹一闹,是安全的,是会有回报的。
没有多少人傻,只是坏。就如同当年法院判了年轻人扶路边摔倒的老奶奶被罚了钱之后一样,一个热点事件背后,衍生出长期的次生灾害。
每年的高考成绩发布之后,社会上都有关于是不是要学医的讨论。我认为,打算入行的年轻人,起码要对医疗行业固有的风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你是一个厌恶风险的人,那这个行业恐怕就不大适合你了。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
那些在临床上平步青云的医生,或者遭遇医疗纠纷却内心安然无恙的医生,都是被牛顿咬过的苹果,早早开了智慧。
来源:“老叶说医”微信公众号,作者:叶正松
原标题:《西安市中心医院承认“医患沟通疏漏”,扣罚涉事医生绩效500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