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医疗影像数据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推动检查结果全国共享互认,从而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服务效率,2024年12月初,国家医保局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正式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各省份影像管理机构系统中的影像目录数据可上传到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全国的医保影像信息将逐步实现共享互通。
积极推进,
多省已接入“医保影像云”
根据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在相关会议上的指示,要求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全国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可调阅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医学影像信息;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有效解除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
据国家医保局发布最新消息称,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路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5年6月12日,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贵州省5个省份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并具备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与影像调阅能力。目前,已向国家归集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364万条,其中上海市约155.5万条,江苏省约193.5万条,安徽省约13.4万条,山东省约0.8万条,贵州省约0.8万条,为患者就医、基金监管、医疗服务建设等应用场景创新夯实数据基础。
在此次数据发布不久,青海省于7月8日发文表示,也已顺利完成“医保影像云”部署,此举标志着青海医保也正式具备影像云索引数据上传与影像调阅能力,成功实现全国影像检查结果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从目前的进展看,全国各地医保影像云部署进度有快有慢,省域内各市进展也有所差异。比如,山东省目前仅济南市的48家定点医疗机构可将医保影像数据上传至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但据有关报道称,山东省医保局后续将加快推进全省范围内的医保影像云数据共享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省16地市医保影像云索引数据的全量上传。
一方面,医疗影像数据数量多,需要的存储空间大,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难以满足需求,并且各医院间系统异构性与接口标准化不足的问题也影响改革的推进,尤其针对基层医院,医疗人才和技术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影像云的部署需求。另一方面,医疗机构间互认率较低,医生对跨院影像质量信任不足,导致“调阅次数”转化为“互认次数”的比例不高。
此外,“云胶片”作为替代传统实体胶片的重要工具,其定价也有争议。比如,有些省份已明确了将“云胶片”纳入医保目录,推动服务合法化,但是收费标准并不统一,也有一些地区曾明确“云胶片”不属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医保影像云全国一盘棋建设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2024年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22项影像检查服务的价格构成中明确加入了“所定价格涵盖数字影像处理与上传存储(含数字方式)等消耗”,若医疗机构无法实现影像云存储,则需减收费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云储存的应用。7月11日,贵州省医保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贵州省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的公告》,在全国首创“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有效降低了“云胶片”的价格,涵盖数据采集、云存储、安全、调阅共享等全链条服务,采购周期设置为2年,以本省内开展影像检查的公立医疗机构为采购主体,通过规模化采购压降服务成本。
可见,各省在推动全国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积极性较高,而且已取得初步实效。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医保影像云建设不仅涉及医保部门,还需要卫生健康、财政、科技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从目前实际看,部分省卫健委牵头建设了各自省的影像平台,因此,可以此为基础与国家医保局打造的“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进行连接。
这是由于地市级、区县级的影像平台建设在全国各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市如苏州市除了有市级影像平台外,每个市辖区也都建设了区级影像平台,也就是说江苏省的一些地区,实现了省-市-区的三级影像平台架构,但更多的市区暂时没有能力快速建设影像平台,而且会加重地区负担,也不利于全省内标准统一,影响对接效率。因此,对于还未部署医保影像云的地区,在今后工作推进中,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省级影像平台的建设。
赋能医保管理,
医保影像云建设有哪些好处?
从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来,又于2025年2月发布“医保影像云索引”方案,为每位患者的影像检查文件赋予唯一标识,确保影像文件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为医疗机构间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提供技术支撑;4月份,又相继发布《关于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的通知》,征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以探索建立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
近日,又对“医保影像云索引”中成像设备代码做了标准化编码规定,于6月份发布了两份征求意见稿——《医保医用设备(成像类)编码规则和方法》和《医保医用设备(成像类)分类与代码数据库基本数据集》的征求意见稿,以填补设备编码的空白,为医保影像云平台的全面应用提供标准化支撑。可以预见,医保影像云全国一盘棋建设将对患者、医疗机构、医生及医疗系统协同带来多重变革性价值。
一是减轻患者负担,提升就医体验。这也是医保影像云建设最直接的作用。传统模式下,跨机构就诊常需重复拍片,既增加费用又延长等待时间,医保影像云通过全国统一的索引系统,实现影像数据的跨区域互认,患者凭授权即可调阅历史影像,避免重复检查,直接减少医疗支出。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24年11月27日,七部门联合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实现这一目标的抓手就是积极推进影像检查上“云”。从时间节点看,2025年已过半,各地的进展情况也不一。从北京市目前的情况看,2024年底已有1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可线上调阅和互认,患者通过北京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就可便捷应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功能。
二是提高诊疗效率,促进区域医疗合作。与其他临床数据相比,医学影像显著具有大规模、多维度的特点,医学影像每一次检查可能生成一张、数张或几十、上百张图像,甚至是动态视频,而每一张图像又包含大量像素信息,数据量庞大。
因此,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传统影像存储依赖大量硬盘、光盘等物理介质,胶而云存储可大幅减少硬件投入,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整理、归档、调阅等工作量,降低医疗机构胶片采购与运营维护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影像云平台可集成多个科室的影像数据,医生可通过云平台快速获取患者历史影像,缩短诊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减少漏诊或误诊,也便于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另外,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医院可通过影像云平台实现影像资源共享,促进分级诊疗的同时也能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
三是提升基金监管效率,防止基金滥用。由于影像造假成本低、收益大、不容易被发现,医学影像检查也成为骗取医保基金的“重灾区”,伪造影像检查、虚增检查项目、虚构检查报告都是近期医保基金飞检中曝光的欺诈骗保手段。今年9月的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案就始自该院涉嫌影像学造假骗保的举报,国家飞检组查明该院确实存在伪造影像图片等行为,直接从超声等图像报告库中,复制、截取与诊断对应的其他患者影像图片,对报告数值进行手动修改,郑州管城豫丰医院、四川自贡市富顺西区医院、哈尔滨市尚志健恒医院、四川达州市渠县万寿镇卫生院、沈阳林济中医院等均被曝光利用医学影像造假等骗取医保基金。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认为,从长远意义来看,医保影像云可通过智能分析医疗影像数据,有效识别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确保基金安全,惠及广大参保人。
借助医保影像云,医保部门无需到达医疗机构现场,可以实时调阅数据,在云端就能快速对大量影像数据及诊疗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同片不同名”“同名不同片”、频繁检查、过度诊疗等违规行为,极大提升监管效率。
结语:医保影像云建设不仅是医疗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其核心难点本质是技术(比如基层网络覆盖问题)、安全(比如云端存储的安全风险、隐私泄露风险)、政策、生态的交叉矛盾,因此,必须通过国家医保局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同的政策引导、地方试点的先行探索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实施,在全国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运行高效、安全可控的医保影像云体系。
未来,医保影像云建设将继续深化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监管水平。
来源:“中国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作者:鲸鱼
原标题:《“医保影像云”迎来接入爆发期,多个省份已实现影像检查结果共享共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