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官宣:本月起,这项费用大幅降低!医生担忧:患者半夜逃费怎么办?医生要垫钱吗?
2025-07-06 来源:华医网综合 医号文件
关键词: 住院押金 逃费

6月30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正式执行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医保患者的预交金将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平均水平”,非医保患者也需参照同病种历史费用情况大幅降低预交金。


这意味着患者住院的“门槛费”显著降低,资金垫付压力大大缓解。对于广大患者而言,这无疑是国家推动医疗惠民、改善就医感受的有力举措。


取消住院押金成为一种趋势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建立的预交金制度,在当时信息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确实发挥了保障医院资金周转、降低欠费风险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医保覆盖面已扩大至 95% 以上,移动支付也变得极为普及,预交金制度的历史使命逐步走向终结。


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司长刘魁曾在答记者问时介绍,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某病种过去三年平均住院费用是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的费用是3000元,该医院向该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就不得超过3000元。与过去多退少补的方式相比,更加透明合理,能够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改善看病就医体验。


随着“诚信就医”的开展,取消住院押金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一项为群众提供的非常便利的就医措施。目前,滨州、上海、广州、江苏、安徽等多地都已实现了住院“0”押金的目标。随着“取消住院押金”措施的推出,这大大优化了就医流程,只需出院时一次性结算。患者次均住院可减少排队付费3次,节约看病时间近30分钟,就医时间缩减30%,就医体验感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取消住院押金这一举措虽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先诊疗后付费”后,逃费压力给到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指出,“先诊疗后付费”“零押金住院” 等信用就医模式能提升服务便捷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融洽医患关系,是未来医疗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截至去年,这些模式主要应用于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逃费问题成为不少医院推广该模式时的一大顾虑。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


此前,某知名医学平台面向全国医务人员发起了一场主题为 “你为患者垫过医药费吗?” 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2%的医务人员曾为患者垫付过医药费。其中,34%的医生为1至2位患者垫付过,2% 的医生甚至为 10 位以上患者垫付过。从垫付金额来看,医生人均垫付3970元,8%的医生垫付金额超过万元。


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急诊骨折患者留下虚假信息逃费8000元,最终欠费被分摊到科室绩效。某公立医院更将患者欠费的70%直接从管床医生绩效中扣除,有医生因此背负12万元债务,几乎相当于半年工资。这种“救命反成赔本买卖”的困境,如何破解?


“以前有押金在,多少是个约束。”一位外科主治医生坦言,“现在押金少了甚至没了,患者要是偷偷出院跑了,费用找谁收?”


由此可见,患者欠费不仅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将欠费风险转嫁给医务人员。


此外,医院还承担着垫资压力。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以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但政府拨款有限,患者欠费会给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


“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大医院,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异地就医人次多,一旦出现欠费,追讨难度和成本更高。” 


破解困局的多维路径:“黑名单”制度

让信用制度为善意医疗“兜底”


面对这些挑战,多地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自 2024 年 5 月起试点降低住院预交金,以 “经腹阑尾炎切除手术” 为例,患者预交金从 6000 元降至 1500 元,降幅达 75%,且这一举措覆盖了 37345 名患者。这种精细化测算模式正逐步在全国推广,要求医疗机构结合近三年数据动态调整预交金标准,做到 “一院一测算” 。


针对逃费问题,“黑名单” 制度成为了重要的防范手段。吉林、安徽等地将恶意逃费者纳入医保失信名单,这些患者再次住院时需全额预交费用,并且医保报销比例也会降低。


此外,部分医疗机构还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和风控措施配套实施,最大限度降低欠费风险。例如:广东珠海实施黑名单管理制度,被列入者全市医疗机构暂停医保待遇,清偿欠费后方可恢复;大连推出惠民就医信用额度,未按时还款者纳入征信记录;杭州通过"钱江分"信用评分体系动态调整门诊住院授信额度;郑州则依托"商鼎分"信用系统,对守信市民开放信用就医服务。


国家医保局也在积极推动将医保结算系统与个人征信体系对接,未来,逃费行为可能不仅仅影响患者在医疗领域的待遇,还会波及房贷、车贷等社会信用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某三甲医院建立的 “费用预警系统” 成效显著,当患者自付费用超过预交金 80% 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提醒,使得逃费率下降了 42%。这些探索和实践,为解决患者逃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医护人员的行动:主动参与防范逃费


在政策框架下,医护人员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共同防范逃费风险。


一是吃透政策,精准执行

深入理解预交金降低的计算标准,确保执行合规。同时,优化住院登记、费用日清、出院结算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 “出院后 3 日内完成结算” 的要求,压缩逃费窗口期。


二是加强沟通,做好宣教

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清晰说明费用预估、自付部分金额、结算时限要求及恶意逃费的严重后果,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理解及时结算是义务。


三是用好现有管理工具

强化住院期间费用管理,做到日清日结,及时发现异常;加强出院环节管理,建立出院结算前的审核流程。


四是积极反馈,建言献策

将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潜在的逃费风险案例,以及对于 “黑名单” 等保障机制的具体建议,通过医院管理层、行业协会等渠道,向政策制定部门反映,推动配套措施的完善。


《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原则上要在患者出院后 3 个工作日内完成住院费用结算,并向“24 小时内结算” 的目标迈进。这一要求若能切实落实,也将极大地压缩可能的逃费窗口期,为防范逃费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华医网综合

原标题:《利好!官宣:本月起,这项费用大幅降低!医生担忧:患者半夜逃费怎么办?医生要垫钱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