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诊:一位新冠患儿妈妈的求助启示
2025-05-25 来源:“儿科黄哥黄医生”微信公众号 科普杂谈
关键词: 新冠病毒 儿科

5月16日夜里九点半,我的粉丝西西妈妈发来紧急微信:“黄医生,实在没办法了才打扰您!小宝突然发热,体温一直在38.5-39.2℃波动,这是今天的体温记录...” 附带的表格详细记录了从早8点到晚9点的13次体温监测数据,字里行间透着焦虑。


通过微信沟通得知,她们正在老家县级医院的急诊路上。西西妈妈焦急地说:“这里的医院晚上只能做血常规,孩子一直喊肚子疼,已经9小时内喂了3次退烧药,医生说可能要打退烧针,能打吗?” 凭借临床经验,我立即建议:“先做新冠抗原检测,最近有新一波感染高峰。”


半小时后传来反馈:“两条杠!果然是新冠!现在医院没有抗病毒药,持续发热该怎么办?” 


看着家长的焦虑,我深知这是当前许多家庭正在经历的场景——国家疾控中心5月8日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阳性率持续上升,已居呼吸道传染病首位。


专家介绍,此波新冠以XDV变异株的分支NB.1系列为主,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变化,仍以轻症为主。


面对儿童新冠感染,家长掌握科学护理知识尤为重要,以下四个关键要点请务必牢记:


一、治疗核心:警惕 “隐形杀手” 脱水


新冠病毒感染儿童后,除呼吸道症状外,常伴随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这些都会加速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对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儿童,维持水盐平衡堪称 “生命防线”:


发热时的水分流失:体温每升高1℃,人体每日额外丢失约 3-5ml/kg 水分,退烧药引发的出汗会加剧流失。


脱水的渐进危害:从口唇干燥、尿量减少(<4-6小时/次)到精神萎靡,严重时可导致酸中毒、高热惊厥甚至休克


家长误区:过度关注体温数字,忽视尿量表、口唇湿度等脱水预警信号。


二、发热忽视补水和电解质,危害大


临床发现,单纯依赖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存在两大误区:


脱水加重退热难:脱水状态下血液循环不良,退烧药吸收效率降低,反而导致体温波动;


肝肾负担加剧:药物代谢依赖充足体液,脱水时肝肾血流减少,不良反应风险增加30%以上;


正确做法:体温≥38.5℃且伴不适时用药,间隔 6-8小时(布洛芬)或 4-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同时启动口服或静脉补液方案。


三、新冠发热腹泻,重视补液,远离脱水


对于新冠,有发热,有时伴随腹泻症状。通过口服补液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也促进热量的排出。


预防发热、腹泻脱水:6月龄以下每次50ml口服补液盐Ⅲ,6月-2岁每次100ml,2-10岁150ml,温热小口喂服。


腹泻口服补液:按 50ml/kg 体重,4小时内匀速补充,之后每次稀便后追加 100-200ml。


如果孩子出现重度脱水(如精神极度萎靡、皮肤弹性极差、无尿等),则需要立即就医。


通过静脉补液治疗,快速纠正严重脱水,但在病情缓解后,仍可转为口服补液盐散维持治疗。


四、科学应对,让孩子平稳度过感染期


从西西妈妈的案例可以看出,面对孩子感染新冠,家长们往往会因为焦急而忽略一些关键的护理细节。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恢复健康。除了合理使用口服补液盐散(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退热


体温不超过 38.5℃时,没有不舒服,可以继续观察,不用特殊处理;


超过 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但要注意用药间隔和剂量,避免重复用药。


2.合理饮食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泥等,少量多次喂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3.密切观察


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腹泻次数、尿量等,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腹痛加剧、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写给家长的心里话


西西妈妈的案例并非个例,面对孩子生病时的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请记住:科学护理有时比药物更重要——当您在深夜反复测量体温时,别忘了同时观察孩子的小便次数;当您为退热药物的选择纠结时,请记得补液才是退热的“黄金搭档”。


来源:“儿科黄哥黄医生”微信公众号,作者:黄志恒

原标题:《深夜急诊:一位新冠患儿妈妈的求助启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