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呱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则招聘启事因“备注内容过于直白”引发网友热议。随后该院解释称,这是“科室2025年用人需求摸底表误传”。
但这份未被“官方话术”修饰的原始需求清单,却意外火了,网友纷纷好评:
“见过最真诚的招聘公告莫过于此”
“建议全国推广,就喜欢这种敞亮的”
“直白点对大家都好”
在笔者看来,这份“贵在说了人话”的摸底表,直接戳中许多应聘者的“心巴”,它不再弯弯绕绕,条条框框,而是直接简单粗暴地诉说着真实需求。
不过,在非官方和官方的“话术”之下,也揭示了医院招聘中鲜少公开的真实逻辑——不同科室对人才的诉求并非千篇一律的“学历+职称+科研”,而是高度依赖其科室业务模式和真实创收结构而来。但往往经过医院的“润色”后,这些真实诉求常常变得模糊不清。因此,笔者不免思考,当长久以来的招聘标准与真实需求脱节时,医院是否正在错失最合适的人才?医疗行业人才是否踏入了属于自己的“围城”?
多年来,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企业的招聘公告往往格式统一: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职称”“有SCI论文者优先”。然而,这些标准真的能匹配最切实的临床需求吗?
笔者以自己和身边同学朋友的经历来看,许多医生入职后才发现,自己擅长的科研能力在门诊量巨大的科室毫无用武之地,而某些未被写进招聘条件的软技能(如医患沟通、应急处理)反而成为工作中的重点,而这些能力较差的人,就成了“痛点”。
医院的各个科室本质上是在经营不同的“医疗产品”,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截然不同。招聘公告中设置的学历、论文等标准化要求只是门槛,实际用人过程中,科室的业务运行特点(如接诊压力、技术门槛及风险等级)等隐性考量指标,往往发挥着更为关键的导向作用。
比如,第一种,对于某些流量型科室,如皮肤美容科、体检中心、中医治未病科、日间手术中心等,它们的高周转率和强服务属性,就决定了这类科室更需要技能熟练、接待能力出众、临床沟通得心应手的医护人员。某种程度上科研是次要的标准,笔者在学习交流中也发现,这类科室操作量最大和最多的项目,往往不是什么高精尖高风险操作,这就更要求医生“上手即用”,而非慢慢培养。而门诊高流转率,几个小时的相处时间,摸清患者的脾气性格,实际操作中的这些技能比发SCI论文更重要。对此,某三甲医院美容科主任坦言:“我们宁愿要一个在民营机构做过5年激光操作的专科生,也不要一个只会写论文的博士。”
第二种,病房为主,大手术操作为主,技术密集型的科室,如心外科、神经外科、介入科、骨科、微创手术科室等。除了对医生的临床综合素养要求,对于他们,更真实的需求笔者认为是,能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的“即战力”,或者能够快速上手,步入学习-培养-传承的科室人才梯队的“适应力”。此外,从业者也需要有更稳定和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来面对动辄6小时以上的手术操作。
这类科室的招聘备注中,常出现“能独立完成XX手术”,或者“三甲医院5年手术工作经验”。这背后是科室对缩短培养周期,人才良性迭代的迫切需求。统计研究显示,培养一个能独立完成髋关节置换的骨科医生平均需要8年,但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疗市场和科室需求,等不起8年,甚至5年内人才断层,这个科室就有可能在这个业务上彻底掉队。某省级医院心外科招聘时,私下向院里要求,候选人“至少主刀过50台冠脉搭桥”,但公开公告只写“副主任医师以上”。
另外,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某些“高危科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工作就属于外行人看了不懂,内行人看了心疼。这类高危科室属于第三种,例如急诊科、ICU、儿科、精神科等。他们的临床需求和临床操作都没有特别高要求的地方,面对患者,更真实的需求是:应激决策能力+体能储备+情绪稳定性。这类科室的招聘条件看似简单(如“执业医师资格证”),但隐性筛选则严格而持久。忙碌的高强度工作,对人在疲劳状态下的首诊和判断是个考验。急诊这类一线临床科室,不同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和语言冲突,对临场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又是考验。ICU则更看重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而非科研能力。老生常谈的钱少事多的儿科,由于医患矛盾高发,沟通能力比技术更重要。最经常换专业科室,甚至跳槽的,也基本上是这些科室的医生,可招聘公告总不能写上“要求心理强大”,就算写上,短期内也难以对此能力进行评估。因此,真正适合干这一行的很快上手,而心理抗压素质偏差的则如逆水行舟。
此外,医疗市场化进程中,医院的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变化和产生矛盾。大部分公立医院虽属事业单位,但在DRG/DIP付费改革、绩效考核、自负盈亏的运行压力下,招聘逻辑已越来越市场化。这种矛盾体现的越来越突出,例如要求新晋医师近5年发表SCI论文多少篇,牵头或参加省级,国家级项目多少个……而其背后的实际目的则是为了应付三甲医院评审、学科排名,而非真正期待临床医生做科研。结果就是许多医生入职后被安排到“科研岗”,临床能力反而闲置。好不容易熬到毕业的博士生,依旧要“卷”,科室的业务压力,依旧要“扛”。
还有就是编制工作与合同制员工的冲突。各地公立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去编制化,但仍有高学历的编制位置,这类招聘流程长、要求高(如“35岁以下+博士学历”)、稳定性强的工作,依旧是炙手可热。但这类岗位往往数量少,一次招聘周期下来,难以满足业务需求。另一边,医院开展的合同制岗位招聘,这类招聘要求、时间都更灵活,但往往承担着更重的临床任务,且晋升空间受限。而这些现实问题,在临床上激发出不少矛盾。
综上,笔者认为,在快节奏的社会和医疗市场上,对于医院招聘,未来应考虑到科室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而非统一模板,实打实地解决科室业务需求,即插即用的战斗力对于一个医院的发展而言才是“硬道理”。笔者始终认为,能“熟练开展XX手术”比“博士学历”更该受重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