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立医院为何撤销科室?院长道破原委……
2025-04-16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事件聚焦

一直以来,医院以技术为主导划分科室,作为特定类型疾病诊治的单元。2023年以来,国家发起“破壁”专项行动,医疗机构纷纷探索专病中心建设。    

  

专病中心建设的本质,是以患者需求倒逼医疗模式革新。然而,由于理念和利益机制等阻碍,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专病中心建设多为虚拟形式,较少在人员、物理空间上实现实体化整合。

          

作为一家后起之秀,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从2023年,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去科室化”改革,并以肿瘤单病种为核心,建立了11个实体化多学科专病中心,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等多学科资源,实现物理空间、人员团队等深度融合。

          

“来我院参观的很多,都说好!但是实施起来都很难!”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院长王宏志告诉健康界,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办院理念、管理模式、业务运行、绩效分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模式的重构,是一个“大破大立”的过程。

          

而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展示出了极大的改革魄力。自2017年起,从“医院有组织MDT”“肿瘤MDT协作试点”、再到“多学科肿瘤专病中心初探”“紧密型专病中心建设”,医院通过四个阶段的“破”与“立”,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病种、全周期的紧密型专病中心体系。


机制突破

建立“三固定”MDT体系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早在国家提出“破壁行动”前,便已开始了破除学科壁垒的探索。

          

作为中科院序列唯一一所研究型肿瘤专科医院,该院自2013年10月开诊以来,即发现在诊疗工作中,科室间的“割”现象带来诸多弊端——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需奔波于不同科室间接受治疗;受单一专业、科室和医生知识局限及利益因素影响,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最佳诊疗方案,甚至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只有打破学科藩篱,才能真正实现肿瘤诊疗的‘精准化’与‘人性化’。”受此理念驱动,王宏志于2017年开始从医院层面自上而下、有组织地推动MDT开展。   

          

最初,医院先是建立MDT工作体系,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和流程,主要采取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三固定”模式——每日下午2点召开“肿瘤MDT诊疗联席会”,讨论24小时内所有新入院的病例,确定初步诊疗意见和收治专业科室。

          

“那时候,为了能把MDT做好,避免一些科室不依从,专门安排医院领导坐镇,担任集体讨论的主席。”王宏志回忆到,医院要求各职能部门全部参与,每天对新住院患者进行梳理,发现有和所在科室不匹配的,及时为他们调整科室。

          

但是随着医院规模扩大、日入院患者数量增加,这种每日MDT会议讨论模式,过于依赖领导参与、效率低下等弊端凸显,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病人入院后,经过讨论再进行科室调整,也容易导致病人体验不佳,医院亟需进行新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探索。 

混编协作

外科主导的多学科诊疗单元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外科楼正式启用,并新增200张床位,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医院抓住这一契机,在新建的六个以疾病部位划分的病区——胸部肿瘤科、腹部肿瘤科、泌尿肿瘤科、妇科肿瘤科、骨软肿瘤科、头颈部肿瘤科,率先推行病区内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

          

也就是说,六个病区虽然以外科为主导,但医院创新性地采用了“1+1+6”的团队配置模式——即1个肿瘤内科团队和1个放疗团队进驻,负责六个病区的放化疗业务,实现了外科、内科、放疗科专业人员在病区层面的混编协作。   

          

在此模式下,患者手术后如需放化疗不用再转科,在病区内部便可以无缝衔接,继续接受治疗。

          

正是由于持续开展MDT诊疗模式创新,2018年11月,医院获批成为国家首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之一。借此契机,医院进一步创新MDT模式,运用信息化系统完善MDT制度的执行。

          

2019年初开始,医院自主研发了“多学科诊疗(MDT)管理系统1.0”,构建了信息化支撑体系,在医院外科楼进行试点,利用管理软件建立线上MDT讨论模式,要求初诊的肿瘤患者均须进行线上MDT讨论。同时,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实施类别、运行模式四个维度建立健全MDT工作体系。

          

虽然在2020年上半年,医院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试点医院评估中取得优秀,但是王宏志清醒认识到,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由外科主导,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属于配合地位,专业壁垒尚未打破,肿瘤内科和放疗科亚专业分工不细,肿瘤专科诊疗能力有待提高。   


破壁行动

从成立四大中心开始探索

         

2020年,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始了学科建设和行政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探索。王宏志表示,这是医院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两年的探索,为后面紧密型多学科肿瘤专病中心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此期间,医院先是成立头颈骨软肿瘤中心、胸部肿瘤中心、腹部肿瘤中心、泌尿生殖肿瘤中心(下面设置3个科,放疗、化疗、外科)。   

          

以四大中心为试点,实现单元结构四合:物理空间整合、人员团队混合、专业学科综合、日常管理融合;诊疗服务四同:人员协同、技术协同、设备协同、学科协同。

          

同时,构建了三级MDT管理流程:一级MDT,线下讨论确定治疗方式;二级MDT,线上讨论确定治疗方案;三级MDT,线下讨论,患者出院前或阶段性治疗效果评估。2020年7月起,每周四设为全院MDT讨论日,固定举办全院MDT讨论会。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医院发现,这种肿瘤MDT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心内部仍然有科室壁垒,不同学科人员之间融合不够,患者“全程管理”理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尚未完全落实,需要探索更加紧密型的专病诊疗模式。

          

“但是在这个中心还存在一个问题,它有中心和科的两级存在。”王宏志表示,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是科室负责制,科室的相对权限和职能还在,实施过程中,因各科室利益冲突和人员认识不足,难免会产生一些纷争。


体系革命

破局紧密型肿瘤专病中心

              

正是在前期推进多学科诊疗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王宏志坚定了进一步破除科室壁垒的决心。

          

2023年,医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心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由“院-中心-科室”三级管理变为“院-中心”两级管理,进一步明确“院-中心”两级管理责权边界,目的在于“去科室化”并实现“中心化”。

          

即由传统的技术分科:内科、外科、放疗科变为现在以疾病分科:肺癌、乳腺癌中心等,全面破除传统科室概念,重塑医院学科体系,优化和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探索以病种为牵引的诊疗中心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

          

在此思路下,医院建立了脑系肿瘤中心、头颈肿瘤中心、骨软肿瘤中心、食管肿瘤中心、肺部肿瘤中心、乳腺肿瘤中心、胃肠肿瘤中心、肝胆胰肿瘤中心、妇科肿瘤中心、泌尿肿瘤中心、血液淋巴瘤中心共11个肿瘤单病种多学科诊疗中心。 

          

紧密型专病中心成立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肿瘤诊疗中实现手术、放化疗、介入等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同时,如何科学界定人员岗位职责,确保权责明确、执行到位?   

          

为此,医院推出了整体解决方案:“中心主任统一领导、首席专家学术引领、专病医师全程管理、专科医师主诊负责”。

          

医院创新性地建立了专科医生和专病医生双岗责任制。其中,“专病医师”是医院特别设置的创新型业务技术岗位,在专病中心中负责患者的全程管理工作,是实现肿瘤多学科诊疗和全程管理的核心性、关键性岗位。

          

专科医生实行“阶段责任制”,专攻特定治疗环节;专病医生则承担“全程负责制”,对患者的整个诊疗历程持续跟踪。二者通过MDT机制紧密协作,既保证了专业技术深度,又确保了诊疗连贯性。


科室没有了,学科建设怎么做?医院创新性成立“学部”组织,让外科、内科、放疗科等不同学科的人员,可以在外科学部、内科学部、放疗学部等组织内找到学科归属感。


王宏志介绍,学部不是科室,而是面向全院该领域的、具有一定管理功能的组织,负责医院相应学科领域医疗业务与学术分类管理、发挥专家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为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划、咨询、评议、协调等。


目前,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成立的肿瘤专病中心,覆盖了几乎所有瘤种。这些专病中心的多学科协作率已达95%以上,患者平均诊疗周期缩短30%,诊疗方案执行一致性也得到明显改善。 


自医疗单元中心化以来,MDT病例数量显著增多,更多肿瘤患者从MDT中获益,其中,2023年以来开展MDT讨论病例>15000余例次,初诊患者MDT100%覆盖。患者满意度从2021年的95.3% 提升到现在的97.9%。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下一步将针对区域高发多发的病种,进一步细化、拓展建设更多专病中心,如将现有的胃肠肿瘤中心再建成:胃癌中心、直肠癌中心等。

 

同时,加强专病中心的内涵建设,一是推进MDT的内涵建设,升级MDT2.0计划,将专病中心内的MDT的范围由传统的内、外、放疗、介入,拓展到影像、病理、药学、中医、护理等更多学科。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作者:刘文阳

原标题:《这家公立医院为何撤销科室?院长道破原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