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飞行检查(简称“飞检”)作为国家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呈现出“逢检必罚”且“屡查屡犯”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医疗机构逐利动机与监管压力的矛盾,也折射出制度性漏洞和行业深层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涉及利益驱动、监管机制、医疗体系结构等多重因素。
医保飞检来了,飞检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突击方式,结合大数据筛查、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诊疗数据,识别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串换药品等高发问题,精准锁定违法违规行为。多地检查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核查患者身份、清点在院人数等方式,发现“挂床住院”“诱导住院”“虚假诊疗”等问题。尽管国家医保局要求机构主动整改(“自查从宽、被查从严”),但部分医院自查敷衍,存在“表面整改”现象,出现“逢检必罚”,而且“屡查屡犯”的现象。
一、“屡查屡犯”的深层原因
1.利益驱动下的违规惯性
经济利益诱惑:部分医院通过重复收费、分解项目、串换药品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形成灰色收入链条。部分医院为弥补运营成本或追求利润,通过分解住院、挂床住院、虚构诊疗项目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依赖医保收入维持运营。
2.药品耗材灰色利益链
部分医院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同盟,通过高价采购药品耗材、虚构使用记录等方式套取基金。,零售药店存在“回流药”二次销售现象,医院领域类似问题同样突出,例如串换高价耗材、虚开处方等。
3.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堵漏
传统监管的局限性:过去依赖人工检查,存在效率低、覆盖窄的问题,易被医院通过“表面整改”规避。尽管引入第三方机构和大数据技术(如药品追溯码),但部分偏远地区或小型机构仍存在监管盲区。
部门协同不足:医保、卫健、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案件处理滞后或处罚力度不足。
4.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以药养医模式未根除:部分医院仍依赖药品和耗材加成盈利,导致过度开药、高价耗材滥用。医保支付方式与诊疗行为脱节。
5.医疗服务价格扭曲问题
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偏低,不能体现实际成本,导致医院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或提高药品耗材使用量来弥补收入不足。
6.跨部门协作不足
医保基金监管涉及医保、卫健、公安等多部门,部分地区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虽然每年都有九部门联合部署专项整治,但是“九龙治水”效果难以持久。
7.处罚威慑与违规成本失衡
国家医保局明确“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原则,但部分医院自查自纠流于形式。尽管违规机构面临罚款、暂停医保协议等处罚,但相较于套取基金的收益,违法成本仍偏低。此外,对个人追责机制尚不完善。
8.医保支付方式与医院运营矛盾
现行医保支付标准(如按病种付费)可能导致医院通过“高编码”或分解诊疗项目来弥补收入,尤其在经济压力较大的基层医院更为普遍。
9.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竞争加剧
部分地区医院为吸引患者,通过违规手段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如诱导住院),形成恶性竞争。部分违规行为(如医生开单提成、科室创收指标)长期存在,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
10.信息化与数据壁垒
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低,数据篡改风险仍存,医院领域也存在病历记录不完整、诊疗数据造假等现象。
二、破解“屡查屡犯”的治理方向
1.强化全链条监管
推进“智能监管+人工核查”模式,如药品追溯码全流程应用、大数据风险预警等,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
扩大飞检覆盖范围,重点打击欺诈骗保高风险机构,落实“四个必查”(基金赤字、拖欠结算、扫码滞后、地方监管不力)。
2.加大惩处与震慑力度
对隐瞒问题的机构从严处理,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并联合纪检监察部门追责。
实施“驾照式”记分制度,将监管对象延伸至医务人员个人,记满12分者暂停医保支付资格。
3.推动医疗体系改革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DRG/DIP),切断过度医疗的利益链。
提高公立医院财政保障水平,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
总之,“逢检必罚”反映了监管效能的提升,而“屡查屡犯”则暴露了医疗体系深层次的利益纠葛与制度漏洞,本质是医疗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矛盾的体现。短期需依靠飞检高压震慑和智能监管堵住漏洞,长期则需通过制度性改革重塑行业生态。才能实现医保基金的长效安全,真正守护百姓的“救命钱”。
来源:“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作者:秦永方
原标题:《医保飞检来了,医院为何“逢检必罚”而且“屡查屡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