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肾病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肾脏移植中心合作,在《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通过酶处理技术,将B型血肾脏“变身”为通用O型血肾脏,并将其成功移植到一名
这一成果首次攻克了ABO血型不相容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让数百万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摆脱血型匹配的束缚,显著缩短器官等待时间,开启“按需移植”的新时代。
“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超百万,每年仅约1%能获得移植机会,O型患者等待时间尤为漫长。”4月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肾病中心主任张克勤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技术如在临床应用,将大幅拓宽供体来源,如原本只能提供给B型患者的肾脏,经酶处理后可供O型患者使用,从而缓解器官短缺问题,在器官移植临床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利用α-半乳糖苷酶对肾脏进行酶处理,即在体外首先筛选出最合适的作用浓度、温度、溶媒等条件,然后在低温机器灌注平台对B型肾脏进行4小时预处理,成功去除B型抗原,将其转化为‘通用O型’肾脏。”张克勤说,紧接着开展了体外模拟移植试验,结果发现其可有效抵抗血型不合的血清抗体攻击,没有发生血管内凝血等超急性排斥反应。
此外,研究团队将一枚酶处理后的B型肾脏移植至一名O型脑死亡受者体内,移植肾即刻产生尿液并存活超过63小时且未出现超急性或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尽管受者因全身循环衰竭终止试验,但移植肾在早期展现了功能,且尿液中肾脏损伤标志物未显著升高,这初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这项成果是川渝医疗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张克勤指出,“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两地团队紧密合作,为解决移植医学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介绍,研究团队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该技术,使不同血型肾脏均能转化为O型肾脏,并推动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加快该技术和产品的临床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赵萌萌 侯佳欣
原标题:《器官移植研究有新突破,血型不同也能移植换肾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