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9岁的女患者,外伤入院,诊断为软组织挫伤。
主治医师嘱患者左下肢制动,绝对卧床休息。
入院第3日凌晨3时25分,患者自诉夜间睡眠质量差,要求回家,当班护士让其签署了《劝阻住院患者外出告知书》。
告知书载明:“医护人员已告知了离院外出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不良后果和需要承担的风险与相关责任,但我们仍然坚持离院外出。因离院行为而导致的任何意外及其一切责任、不良后果均由我们自愿承担”。
不料,患者回家后自觉四肢无力,口唇发麻,急拨120于4时20分送回病房。两小时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神志昏迷,双瞳孔散大等,经多科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当日,医患双方封存了病历。后经尸检,患者符合病毒性
死者家属认为,医生在患者住院诊疗过程中未能查明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且违规让患者出院,从而导致患者死亡,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187万余元。
事情到了这里,有一个情况,让人恶心。
就是法院在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时,却因为未要求对病历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死亡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部分病历材料进行封存,无法鉴定。死者家属表示当时封存的时候,医院并未告知他们仍有病历尚未完成需要封存,所以无法鉴定的法律后果,应由医院承担。
一无法鉴定,二放患者住院期间离开医院,由此,一审法院认定医院承担70%的赔偿责任,赔偿患方81万余元。
也就是说,白纸黑字的签字,成了废纸一张,患者及家属明明曾签下“生死状”,却在死亡后让医院背上70%的赔偿责任,一纸免责书,终究敌不过“医者原罪”。
也就是说,只要患者踏进医院大门,医生就要为其负全责。哪怕患者半夜翻墙逃跑,医生也要24小时盯梢。
这,还是治病救人,这是看守囚犯。
冰冷的现实狠狠扇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不仅如此,患者死亡后,法院以“病历封存不完整”为由,将举证不能的板子打在了医院身上,那些深夜查房的体温单、抢救时的医嘱记录,竟成了压垮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程序瑕疵,让医生十年寒窗苦读的医学知识,在法庭上抵不过一张没及时盖章封存的病历纸。
是可忍孰不可忍,医院不服,提起上诉。
但是,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终究,医生扛下了所有。
医生这种选择,本身就带着时代的印记和个体的善良。
相比其他职业,医学的成长周期注定更长,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回报也未必对等。你选择的是一条“慢回报”的路,却成为无数患者生命中的“刚需”。
这份职业的重量,不在于车房名表,而在于你曾用双手托起的希望、曾用目光温暖的无助、曾用专业化解的恐惧。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金钱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医生这个职业的光芒,从来不是由外在的符号定义的,而是被每一次精准判断、每一场争分夺秒、每一次真诚安慰所点亮。
医生的成就,往往不是高调炫耀的,而是隐藏在某个深夜,监护仪恢复平稳时的长舒一口气里;是某个出院随访的电话里,患者轻松愉快地问候;是某个小朋友长大后回到医院,拉着你的手说“谢谢当年的医生叔叔”。
财富会随着时间贬值,但医者的人生价值,会在无数被治愈、被安慰的生命里悄然升值。
可是,当医生的努力,在法庭上却抵不过“病历瑕疵”四字,当法律用放大镜审视医生的每个脚印,当白纸黑字的告知都成了废纸,医患之间还剩下什么?医者仁心,又情何以堪?
来源:“老叶说医”微信公众号,作者:叶正松
原标题:《签了“劝阻住院患者外出告知书”患者回家后死亡,医院被判赔偿81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