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
2025-03-06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众号 叙事医学
关键词: 急诊科 急诊医生

急诊抢救室并不宽敞,但也足够容纳各种危急重症。


“急性左心衰、重症肺炎、消化道出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感染性休克、昏迷原因待查......”接班后我站在办公台后看着眼前这一屋子的病人们在心里盘算着该要如何下手,哪一个患者的病情最危重需要优先处理,哪一个患者的医嘱还要再补充一下,哪一个患者的情况需要和家属再沟通,哪一个患者需要再请专科会诊。


搭班护士赵大胆却有点看不下去了:“你发什么呆呀,赶快干活,分流一下,不然连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她说的不错,急诊抢救室里躺着的病人太多了,不仅已经加床,甚至需要向病房里借心电监护了。可病人再多,总归需要一个个处理。工作量再大,也需要一步步来完成。


有时候大家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如此危重,医生却不着急,其实医生心中有数,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有时候大家也会认为自己既然已经挂了急诊的号为什么还要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中慢慢煎熬,实际上急诊的这个急字指的是患者的病情危急,并不是大家的心情急和时间急。


在现实的工作中有太多的假急诊,而急诊也实际上已经成了夜间门诊或方便门诊的替代品。当然,那些被送进急诊抢救室里的患者们自然另当它论。这里的每一个病人都面临着危急的情况,都是在同死神坐着殊死搏斗,只不过有些患者已经到了战事正酣之际,而有些患者却在暗流涌动的背后被病魔一点点收割掉生命的希望。


深夜十点三十分,救护车送过来一位95岁的爷爷,其因胸闷气喘一周,加重8小时被家属送到了医院。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这并不是我见过年龄最大的患者,甚至就在我接诊这位爷爷的时候,急诊抢救室里正躺着一位96岁的另一位爷爷。


患者虽然已经如此高龄但神志清楚,口齿清晰,他告诉我自己这是老毛病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发病,自己本不想来医院,但孙子非要把自己送过来。患者言语之中对孙子坚持将自己送进医院的行为有些不满,可事实上他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低氧血症,指脉氧只有85%,不能平卧,两下肺尽是湿罗音,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


“我们要求住院,直接住院吧。”患者的孙子如是要求。“先救命,再看病。爷爷的病很重,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心肺肾都出现了问题。从经验上来看应该是心衰、肾衰、呼衰,就算是住院,也要先评估一下轻重,看看以那个问题为主。”我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来同家属仔细沟通,因为再接诊这个病人的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病人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我是一台电脑的话,那便是多线程同步进行计算着了。


家属的想法也完全可以理解,他说:“住院再检查吧。”


“检查肯定是要检查,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解决爷爷喘不上来气,气都上不来,病情不平稳,往哪里送,谁会要他?先在抢救室里看,不平稳的话甚至要用呼吸机。”家属听后答应了我的建议。


“你看看七床的患者,好像有点恢复神志了。”赵大胆将我从同爷爷孙子的谈话中喊了回来。躺在七床上的患者是一位59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在入院前2小时被家属发现昏迷不醒。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家属代诉患者平日里规律服药,血压控制情况尚可,而且并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中年男性突发昏迷会是什么情况?脑血管意外?煤气中毒?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心源性疾病?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昏迷的原因有太多了,需要医生在短时间内逐一去排查。当然,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所罹患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而对于日日接触类似患者的急诊医生来说,有时候甚至一眼可便看出患者到底所患何种病症。


这位患者的诊断并没有什么困难,在短时间内就被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这是一种由基底动脉顶端血流受阻引起的脑卒中综合征,通常由栓塞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会面临死亡的风险。


在多数人的认识里只知脑梗死这三个字,却不知即使是脑梗死也是很多分类,患者也会有不同的结局。而基底动脉其实是由两侧椎动脉汇合而成的,顶端又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和小脑上部。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缺血部位不同,症状自然各异,结果也会不同。


比如如果患者中脑受损,则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和意识障碍。如果问题出现在丘脑,患者则可能出现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的症状。如果是枕叶出了故障,患者就会表现为视觉障碍。


当然,说这些可能有些太过专业,家属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消化理解,而只知患者是发生了“脑梗”。


诊断明确后在急诊抢救室内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效果也很显著,患者已经恢复了一些神志,在刺激下可以睁开眼睛了。


“生命体征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要不要再谈谈看看要不要取栓?”赵大胆催促着我。她的意思是抓紧时间将患者处理完毕,以腾出床位来随时准备其它需要急救的患者们。然而,饭需要一口口吃,看病需要一步步来,在看似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进展时,切不可粗心大意,更不可在急躁无形中提高了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风险。“急什么?观察一会,等会还要复查头颅CT,看看溶栓后有没有脑出血,然后再请介入科评估一下要不要溶栓吧。”


“你来哦,你来哦....”8号抢救病床上的老太太又开始呻吟了。我将目光从7号病床转移到8号病床上:“你要干什么?”


“我要小便。”这位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只有40g/l的老太太已经被插了尿管,但尿道的刺激症状让其总是再呻吟呼喊。“你撒就是了,有尿管。”老太太再听完我的话后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她因黑便一周,呕血一次被子女送进了急诊,初见这位81岁的老太太我便被其苍白的脸色吸引住了,这种严重贫血后的肤色改变只要见过一次,便会终身难忘了。实际上,对于这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放过心脏支架的老太太来说,严重程度的贫血是一种致命的威胁。有时候看似患者血压、心率都还算可以,但谁也不能预料到患者会再什么时候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为这种极重度的贫血会对人体各个脏器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心脏,因为这个时候体内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必须要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以满足组织的氧需求。这就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而能够导致一位老人出现如此严重贫血的原因也有很多,但常见的主要是消化道肿瘤、肾性贫血、营养不良、某些血液疾病等。


“你撒吧!”我拉着正在进行输血治疗的老太太手安抚着她,只希望她能够明白并忍耐。“3床的心肌酶出来了,你看看呀。”赵大胆说的是一位因为胸痛4小时而被安排进急诊抢救室的中年患者。


这位患者来时血压高达210/120mmHg,而心电图也呈现为显著的广发的T波倒置,完全有可能是非ST段抬高行心肌梗死。我离开这位消化道出血老人的床边,前往电脑上查看心肌酶的结果,果然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都已经明显升高,甚至BNP也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值。


患者胸痛的症状已经有所缓解了,但血压在短时间内却难以控制到正常范围之内。他笑着问我:“我不会心肌梗死了吧?”看着这位才39岁的中年男性患者的微笑,我却笑不出来。“你倒是有自知之明,你就是心肌梗死了,现在躺在床上不准下来,我去给你联系一下,看看是不是做急诊手术。”


“你不要吓唬我呀。”患者起初并不相信自己竟然也会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但事实放在眼前,并不能否认。“我吓唬你做什么,你看看这些数据,再自己翻翻手机查一查就是了。”说完后我转身离开同患者的妻子进行了沟通。


患者的妻子问:“他为什么会得心肌梗死呀?”为什么?或许原因有很多,但其十年高血压病史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其妻子签字后,患者很快被准备送入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了。但他问了一个很好得问题,甚至是我平日里没有想过得问题,他说:“我刚才在网上看了,别人得心肌梗死都是抬高的,我看我自己的心电图不是没有抬高吗?”


这个问题让我为之一愣,甚至有些懵,因为我们整日里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却很少想为什么?甚至和患者沟通时,也只说急性心肌梗死,并没有过多的去解释是哪个部位的心肌梗死,更没有提及过ST段是否抬高。


赵大胆看着我,估计心中在嘲笑道:“这个问题不会了吧?”而我自己在那尴尬的刹那间突然想:“网络真是害死人呀,AI真是倒逼医生不得不去在学习。”


其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ST段是否抬高取决于冠状动脉阻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心肌损伤的范围和性质。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只是部分阻塞,还有着部分血流,心肌损伤较轻且未完全坏死的话,ST段就可能不会抬高。如果从心肌的损伤范围来说,那些心内膜下缺血的患者心电图就可能会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但是,那些透壁性缺血的患者心电图就会明显显示出ST段的抬高。


就在我还在组织语言准备来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一声尖叫从问外传了进来。“快,快,快,心肺复苏!”只见分诊护士闯了进来,在起身后还有正在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儿科医生。


“一个小孩子心跳呼吸停止了!”抢救室里的氛围瞬间更加紧张起来了,甚至出现了一些慌乱。


“再说吧,你一会就去做手术了。”我中断了对这位心肌梗死患者的解释工作,和赵大胆一起去帮助儿科医生进行心肺复苏了。


在我们这种综合性医院而非专科医院来说,未成年人的心跳呼吸骤停是相对少见的,而婴幼儿的心跳呼吸骤停则要更加少上一些。依稀记得,在我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只是遇见过三五例而已。


“接着按,插管,肾上腺素,喊人来帮忙。”儿科医生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护士们已经按照心肺复苏流程开始按部就班抢救了。


“什么情况?”


“可能是窒息。”儿科医生这样回答我。然而我观察患儿并没有窒息后的口唇紫绀,面色青紫等表现,或许还有其它原因,但这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心肺复苏,争取看见心跳和呼吸。


“赶快插管!”每一秒钟都异常重要,因为眼前的是一条生命。这个时候顾不上我是急诊内科医生而不是急诊儿科医生了,该出手时必需出手,该帮忙时必须帮忙。接过赵大胆递过来的气管套管,我竟一次性插管成功。虽然我插过无数次,但对于一位一岁的孩子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插管后,又赶过来两位儿科医生继续帮忙抢救了。


能够导致婴幼儿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同样有很多,但各种原因导致的窒息却是最常见的,比如俯卧位睡觉、被被子枕头等掩盖口鼻、喂奶时呛咳等等,除此之外便是控制呼吸和觉醒的脑干区域发育不全,长QT综合征等这样的心律失常。


这个时候那位95岁的爷爷胸闷气喘的症状已经有所缓解了,但检查结果却让人担忧,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预示着他很可能挺不过这一关了,甚至可以预测很快就会脓毒血症,需要气管插管了。我问爷爷:“好一点了没有?”他努力抬起胳膊示意:“好多了。”


而爷爷的孙子在了解完病情后,给了我答复:“我和长辈们商量一下,如果不行的话,看看是带回家,还是去ICU吧。”


到了该给那位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复查头颅CT的时间了,我和护工师傅将患者抬上了CT机。在控制台外我无意间竟瞥见患者的妻女跪在走廊里双手放在胸前祈祷着,是啊,患者对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我们自己发生这种突发情况时又该时何种的慌张和忧虑呀。


好在患者复查的头颅CT并没有溶栓后的出血,而会诊的同事又在和家属进行下一步沟通了。


“9床的老爷子,心率还是很高呀,你看看。”赵大胆总是能第一时间在嘈乱的急诊抢救室内发现问题,她口中的老爷子正是那位因心悸3小时被送进医院的96岁老爷子,比95岁重症肺炎的老爷子还要大上一岁。


“药用了才三十几分钟吧?在观察一会,不行再用一点。”我已经为这位房颤的老人用了西地兰,虽然心率已经从160左右下降到了120左右,但老人的症状并没有明显缓解。能够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有很多,而心房颤动也是很多老年人都可能存在的疾病。


如果从电生理的角度来解释,一般心房内的异位起搏点或快速放电灶引发异常电活动,导致心房不规则收缩。然后便是心房内存在多个微折返环,电信号在这些环路中反复循环,使心房无法同步收缩。


房颤时会导致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脑栓塞。在急诊抢救室内,也经常会遇见那些房颤后大面积脑栓塞的患者,轻则昏迷,重则死亡。


躺在5床上的患者看见儿科医生们正在抢救着呼吸心跳骤停的孩子便有些害怕了,虽然隔着帘子但这位60岁胸痛伴高血压急症的女性患者甚至有些开始焦虑起来。她将我喊到床边,要求自己到抢救室外面走一走,这个要求自然被我一口回绝,因为她还在泵入降压药,而检查结果也提示存在着急性冠脉综合征。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患者为了离开急诊抢救室而试图说服我,但我知道她不仅有着问题,而且可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安抚好她后,那位95岁重症肺炎的爷爷果然休克了,而96岁的老大爷也吵着要自己去厕所小便。


心跳呼吸骤停孩子的父母在抢救室门外嚎啕大哭,因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而昏迷的患者家属聚集在门口等待着我的进一步沟通。此时,夜幕已经渐渐被新一天的黎明撕开。


120救护车又送过来一位22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年轻小伙子,医嘱刚开完,又一辆120救护车停在了急诊门口:“心肺复苏!”一位体型肥胖的中年男性被一边复苏着一边推进了急诊抢救室。


当急诊抢救室门外的哭声渐渐停止,电子时钟的数字也已经跳动到了清晨的七点三十分了。开完死亡证明后,我坐在办公电脑后,看着眼前的病人们,我知道新的一天已经到来了,而且不管我们会有着什么的遭遇或结果,这新的一天都要到来。


或许在我们的一生里会经历许多事,但健康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珍惜当下,关爱身体,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众号,作者:最后一支多巴胺

原标题:《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