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3日国家医保局连发《呼吸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根据国家医保局规划,2025年将完成所有学科领域的价格项目整合。此次发布的耳鼻喉科指南将现行512项收费项目整合为164项,明确“耳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发现,近期立项指南的核心在于“透明化”与“去冗余”,意在消除模糊收费空间。以常见的“鼻内镜检查”为例,此前部分医院将其拆分为“器械使用”“图像采集”“报告诊断”三个环节分别收费。新政策要求将完整操作流程整合为统一项目,并明确包含耗材消毒、影像存储等必要成本,杜绝拆分收费。
3月3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改革以“人力资源消耗”为核心定价标准,弱化耗材捆绑收费。例如,《呼吸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呼吸机参数调整、雾化治疗等技术性服务被单独列项,而氧气导管、雾化器等耗材则需与技术服务分离计价。这种模式既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又通过耗材透明化压缩“以械养医”的腐败空间。
“此前,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地区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等差异较大,这不仅导致医疗机构计费繁琐,患者也难以理解。此次改革通过价格杠杆重塑了医疗价值分配机制。但落地过程中需警惕两大挑战:一是技术难度分级标准缺失可能导致加价争议,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可能因基准价过低陷入运营困境。”邓勇说。
“例如,耳鼻喉科指南听觉检查费(电生理)允许不同听觉检查(电生理)项目叠加收费,但呼吸领域的‘复杂支气管镜手术’虽确定分级框架,但未强制统一标准。各地若自行制定细则,可能加剧省际差异。”对此,邓勇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难度评估体系,并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平衡偏远地区医院的成本压力。
针对患者关切,邓勇强调:“费用透明化不等于绝对降价。从口腔种植到呼吸诊疗,国家医保局正以价格项目规范为抓手,推动医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医疗’。短期内部分技术性服务价格可能上涨,但通过打击重复收费、扩大医保覆盖,患者实际自付比例或将下降。”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韩金序,乔芮
原标题:《国家医保局连发价格改革新规,杜绝拆分收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