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宁教授:利用MRD优化管理,运用免疫治疗打破ALL患者生存困局 | 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2025-02-18 来源:医脉通

2025年1月17日~1月19日,“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在白血病青年专场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以“江苏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工作组诊疗路径管理”为题,深入剖析了ALL领域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免疫治疗、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疾病管理等,旨在传递血液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免疫治疗引领ALL治疗新纪元,贝林妥欧单抗展现广阔前景


传统化疗时代,ALL的治疗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不良事件诱发早期死亡、近半数患者无法实现MRD缓解、MRD难以深度清除以及常规化疗复发率高等。新型免疫疗法在ALL的诱导巩固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全球得到了广泛探索。


III期临床研究(E1910)显示,在诱导和强化化疗后获得MRD阴性的新诊断费城染色体(Ph)阴性B细胞ALL(B-ALL)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贝林妥欧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较单独化疗组的71.4个月显著延长(P=0.003)1。在Ph阳性ALL患者中,将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前移,及早干预给予深度缓解,有望达到长期生存与疾病稳定状态。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ALL临床实践指南(2024.V2版)推荐贝林妥欧单抗用于Ph阳性B-ALL的免疫治疗,包括诱导和巩固治疗(无论MRD状态)2。此外,不同给药方式也是目前B-ALL治疗的重要探索方向,皮下注射贝林妥欧单抗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显示出较高的MRD转阴率3,期待更多研究结果的公布。


精准把握MRD监测时机,更深缓解助力更佳生存


在Ph阳性ALL患者中,MRD的检测时机通常在一线诱导治疗结束时,临床可根据治疗方案,增加额外的监测时间点,分子学复发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临床需注意MRD分离和多系受累现象,MRD分离指治疗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的二代测序(NGS)MRD与BCR-ABL1 MRD不一致。建议有条件患者使用初诊样本进行NGS-IGH-MRD检测。常规MRD阳性的判断标准为MRD>1×10-4(0.01%),MRD阴性不代表完全无白血病细胞,研究显示,NGS-MRD提示的更深MRD缓解(10-6)带来更长生存,降低复发风险,更具有预后评估价值4


识别高危因素,积极预防CNSL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高危因素包括白细胞>50×109/L、T-细胞表型、高乳酸脱氢酶(LDH)、高增殖指数、遗传学高危因素(如KMT2A-r)、NBN基因突变、CD56高表达5。CNSL可表现为感觉/运动缺陷、认知/行为障碍、头痛、呕吐等,但多数患者可无症状体征。目前CNSL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通常情况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0.005×109/L以及脑脊液检测出幼稚细胞可诊断为CNSL。传统细胞形态学诊断CNSL的假阴性率较高,流式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尽管新的治疗方式如靶向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能够防治CNSL,但尚无大型临床研究。因此,推荐B细胞ALL免疫治疗期间积极使用传统鞘注方式预防CNSL。


落地实践,贝林妥欧单抗助力Ph阳性MPAL实现MRD阴性


此外,陈苏宁教授分享了B-ALL的治疗路径,详细介绍了一例Ph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男性,64岁,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房颤病史。体检发现血常规和外周血细胞形态示:白细胞12.44×109/L,原始细胞5%,早幼粒细胞1%。骨髓形态学示:骨髓增生活跃,原幼细胞占20.5%(POX染色14%阳性)。骨髓活检提示急性白血病。流式免疫分型示:幼稚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为30.1%,为髓系、B淋系混合表达。检测到BCR-ABL1(P210)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融合基因阳性90%。基因检测示RUNX1和TET2基因突变。予以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奥雷巴替尼、贝林妥欧单抗、鞘注等治疗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骨髓MRD阴性,BCR-ABL/ABL=0。


总结


当前,免疫治疗已深刻改变ALL的治疗模式,贝林妥欧单抗等药物大幅改善了ALL患者的预后。MRD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指标,其精准检测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未来临床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实践,利用MRD检测,做好CNSL等并发症的防治,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为ALL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1739931477412764.png

陈苏宁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主任医师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Litzow M, et al. 2023 EHA. abstract S115.
3.Elias Jabbour, et al. 2024 ASH 1440.
4.J Clin Oncol. 2024 Sep 10;42(26):3140-3150.
5.Liu S, Wang Y. Blood Sci. 2023 May 30;5(3):141-14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