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5月31日-6月4日在芝加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之一,ASCO年会汇集了众多世界一流的肿瘤学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成果。本届大会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
医脉通:本届大会中,您对CAR-T疗法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的两项早期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两项研究的背景以及主要结果?
齐长松教授:毫无疑问,实体瘤诊疗目前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著改善了
在针对这一困境的探索中,研究人员发现,主动富集T细胞至肿瘤组织可有效提高肿瘤杀伤效果,在联合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也有着可观的治疗前景。以此为大背景,我们设计了这两项研究,分别探索了靶向CLDN18.2的CT041-CG4006和靶向GUCY2C的IM96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登上了大会的oral专场。
数据显示,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胃癌、
同时,治疗的安全性整体可控。首次输注后的28天内,未观察到预先指定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也未观察到长期并发症。研究中≥3级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TEAE)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未发生≥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
而对于结直肠癌,由于CLDN18.2的表达水平有限,因此我们针对在>80%的结直肠癌中存在高表达的GUCY2C靶点展开了探索。研究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75%的患者既往曾接受≥3线的治疗。针对19例疗效可评估的患者进行的分析显示,ORR为26.3%,DCR为73.7%,中位PFS为3个月。在扩展剂量治疗的13例患者中,ORR可达38.5%,其中GUCY2C表达水平≥20%的患者ORR为50%,相较于历史数据存在极大提升。
研究中未观察到DLT,作为最受关注的中靶脱瘤毒性,3级
医脉通:两种CAR-T疗法针对的分别是GUCY2C和CLDN18.2靶点,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靶点?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这两个靶点有哪些独特之处?
齐长松教授:在临床诊疗中,针对靶点的选择必须要平衡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以GUCY2C和CLDN18.2为例,在安全性方面,这两个靶点均具有高表达于肿瘤细胞且低表达甚至不表达于正常组织的特点,这使其具有优秀的成药前景。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实体瘤既往的治疗靶点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例如HER2和EGFR等靶点,均表达于正常组织,甚至高表达于肺和心脏等重要脏器,此类治疗的中靶脱瘤毒性很有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研究组选择了GUCY2C和CLDN18.2这两个靶点。
医脉通:我们注意到,目前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CAR-T疗法的相关探索多处于早期阶段。在您看来,CAR-T疗法距离应用于确证性试验乃至临床实践还有多远?
齐长松教授:实际上,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进程正在大步前进。以其中的代表性靶点CLDN18.2为例,目前我们研究组已经针对CLDN18.2 CAR-T开展了一项关键性随机对照II期试验,预计年底即可结束入组。如果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阳性结果,我们相信靶向CLDN18.2 CAR-T很快就会惠及患者。而针对靶向GUCY2C CAR-T的IND临床试验正在申请中,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编辑:Juan liu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