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3月,NCCN发布了2024.V3版霍奇金淋巴瘤诊疗指南1。本期,医脉通整理了2024.V3版指南相比于2024.V1版指南的更新要点,并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对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III-IV期cHL的一线治疗方案
HODG-6
III-IV期cHL在“部分情况下适用方案”(useful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中,删除增强剂量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丙卡巴肼、泼尼松)方案,增加BrECADD(维布妥昔单抗、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达卡巴嗪和地塞米松)方案(18-61岁)和纳武利尤单抗(N)+AVD方案(2B类)
增加脚注w:在SWOG S1826试验中,可选生长因子支持治疗
HODG-8
新增III-IV期cHL(18-60岁)的一线治疗方案:BrECADD方案(18-61岁)和N+AVD方案
一线全身治疗方案
HODG-B(1 of 7)
cHL(18-60岁)一线全身治疗方案:新增BrECADD±ISRT方案和N+AVD方案,删除增强剂量BEACOPP方案和增强剂量BEACOPP随后进行ABVD和ISRT
增加脚注c:在长春花碱短缺时,考虑将剂量限制在10mg,以免浪费一瓶。还可以考虑用1mg长春新碱替代长春花碱。在长春花碱和达卡巴嗪均短缺时,可考虑暂时用CHOP替代ABVD
增加脚注f:在长春花碱短缺时,可考虑暂时用BV-CHP(维布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代替BV+AVD
蔡清清教授点评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中相对少见的一种类型,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占90%以上。III-IV期cHL的治疗原则通常为化疗,2024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对于III-IV期cHL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为ABVD×6周期±RT(1A类)或增强剂量BEACOPP×4~6周期±RT(1A类)或ABVD×2周期+AVD×4周期(1A类)或A(维布妥昔单抗)+AVD×6周期±RT(1A类)。
NCCN指南对于III-IV期cHL治疗的推荐,基于ECHELON-1试验2的最新安全性和疗效数据,BV-AVD方案现在与ABVD一起作为首选治疗方案(1类推荐)。此次NCCN指南根据GHSG HD21试验3和SWOG S1826试验4,在“部分情况下适用方案”(useful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中,删除增强剂量BEACOPP方案,增加BrECADD方案和N+AVD方案。
基于3期ECHELON-1试验的结果,BV-AVD已成为另一种首选治疗方案2,5,6。ECHELON-1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在III-IV期患者的一线治疗中,BV-AVD方案的PFS优于ABVD方案。在本试验中,未经治疗的III-IV cHL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ABVD(n=670)或BV-AVD(n=664)治疗。患者接受了6个周期的化疗,未根据中期再分期调整治疗方案。5年随访数据证实,与ABVD相比,BV-AVD的PFS获益在所有患者亚组中均一致,且与疾病分期、年龄和IPS无关。由于删除博莱霉素,BV-AVD组的肺毒性发生率较低,但周围神经病变(19%,ABVD组为9%)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ABVD组为11%)的发生率较高。最近的一项期中分析2表明,与ABVD相比,BV-AVD具有显著的OS获益(风险比[HR],0.59;P=0.009)。BV-AVD组的估计6年OS率为93.9%,而ABVD组为89.4%。
正在进行中的国际3期GHSG HD21试验3旨在降低≤60岁的成年晚期cHL患者的治疗相关发病率,研究方法是改进增强剂量BEACOPP方案为BrECADD方案,该方案删除了博来霉素和丙卡巴嗪。1500例患者被随机分组,分别接受经PET调整的4-6个周期的BrECADD方案治疗和增强剂量BEACOPP方案治疗。初步数据显示,中位随访40个月时,BrECADD组的3年PFS率优于增强剂量BEACOPP方案(94.9% vs 92.3%),两组的3年OS均为98.5%。
随机2期SWOG S1826试验4在≥12岁III-IV期HL患者(n=976,中位年龄27岁,范围:12-83岁)中比较了6个周期的N-AVD和BV-AVD的安全性和疗效。第二次中期分析的数据显示,N-AVD组患者患者的1年PFS率优于BV-AVD患者(94% vs 86%,P=0.0005)。BV-AVD组有7例患者死于不良事件,N-AVD组有3例。N-AVD组的≥3级血液学AE较多(48.4% vs 30.5%),但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相似。N-AVD组的感觉和运动周围神经病发生率较低(28.1%/4% vs 54.4%/6.8%)。虽然肺炎和结肠炎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似,但甲状腺功能减退/亢进在N-AVD组中更常见(7%/3% vs <1%),还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和OS数据。
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新型靶向药物在cHL中的应用,其中以PD1/PD-L1单抗和靶向CD30的单抗为代表,改善了患者对传统化疗方案耐药或无法耐受化疗相关毒性的治疗现状,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相信随着新型药物问世以及多种机制药物联合应用,为HL患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蔡清清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haematology、Blood、Signal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linical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获2020年首届中国癌症防治年度大会“淋巴瘤领域杰出贡献奖”、2022年度第七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菁英专家”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