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疼痛学科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疼痛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的临床技术水平,5月12日,北京医学会疼痛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学术会议(癌痛专场)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围绕“疼痛学科建设及未来发展”主题进行分享。樊教授剖析了疼痛学科的发展“痛点”,指出疼痛学科的普及性仍不够,学科发展并不均衡;强调了疼痛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并就疼痛学科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专家简介
樊碧发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疼痛疾病研究分会会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疼痛学杂志》主编
医脉通: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加强我国疼痛管理和国民疼痛认知教育至关重要。请您谈一谈,目前我国疼痛学科发展状况如何?在疼痛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标志性的大事件?
樊碧发教授:
2007年,原卫生部颁发【2007】227号文件,正式下发“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诊疗科目目录中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的通知,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该文件的颁布,意味着疼痛科成为了与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并列的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建立后,既往到其它科室诊治的慢性疼痛患者,均可到疼痛科就诊。
从疼痛科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十六七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疼痛科的普及性仍然不够,疼痛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存在地域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很多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并不知道疼痛科的存在,甚至一些传统学科的医生同道也并不知晓疼痛科。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疼痛诊疗的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疼痛科发展仍存在广泛的地域差异,医疗机构间的差异也较大,有些地区/医院没有设立疼痛科,或者仅有疼痛门诊而没有独立的疼痛科。
实际上疼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需要政策引导、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的大量投入。在政策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即将开展,计划通过几年的时间将疼痛综合管理以点带面地推广到所有医院。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疼痛学科发展,改善慢性疼痛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一项重大举措。
医脉通:多学科协作已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的重要管理模式。以癌痛为例,您认为患者为什么要进行多学科诊疗?多学科诊疗的意义是什么?
樊碧发教授:
癌痛是目前最重要的医疗话题之一,我国有数千万癌症患者,大部分癌症患者到了中晚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疼痛。疼痛治疗并非单纯的止痛,单纯止痛并不能解决疼痛问题,这在癌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癌痛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癌症本身因素、社会心理影响、癌症对全身系统的干扰、癌症治疗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癌症患者本身的体质改变等。因此,癌痛治疗需要进行多学科协作。
目前,以疼痛治疗为主要目的的姑息治疗团队,已成为继外科、放疗和化疗等传统肿瘤治疗团队之后的第四大癌症治疗团队,癌痛治疗已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癌痛多学科诊疗团队主要由疼痛科与内科、外科、肿瘤科和放疗科等组成。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应用,将为各种复杂、顽固性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及综合治疗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这也是癌症多学科诊疗的意义所在。
医脉通:为民除痛,永无终点。结合当前的疼痛管理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您认为今后疼痛学科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樊碧发教授:
第一,提高疼痛学科的普及性。首先,要依靠媒体力量进行宣传,使大众了解疼痛、认识疼痛、发现疼痛,并且科学地处理疼痛。其次,我们希望疼痛医学知识被写入小学生的生理卫生课,让孩子从小了解什么是疼痛、疼痛对人体有哪些保护作用和预警作用,明确疼痛对人体的重要意义。再者,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医科大学的本科教材中,加强疼痛教育。此外,在每个科室的医生培训,尤其是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均进行充分的疼痛医学知识培训,掌握必备的疼痛管理临床技能。
第二,加强疼痛专科队伍建设。我们呼吁尽早开展疼痛医师专科培训。医生首先要通过外科、麻醉科以及康复科的规范化培训,再进入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疼痛专科医师培训,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疼痛专科医学人才,这也是未来疼痛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做支撑,疑难、顽固性、复杂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将会发展缓慢,难以取得重大进展。因此,呼吁疼痛科医生开展大量高水平、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以推动疼痛医学的发展和疼痛诊疗事业的进步。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