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持续发展,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日益凸显。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CACA整合肿瘤学高峰论坛暨第十七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国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于2024年4月19-21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分享肺癌标志物的最新进展。
医脉通: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基于PCR、NGS等分子诊断技术的液体活检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能否请您简要总结目前液体活检在肺癌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段建春教授:事实上,液体活检在肿瘤诊疗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以肺癌为例,特别是在
目前,常用的液体活检技术包括PCR和NGS。PCR的主要特点在于时间成本较低,一般能在1-3天内提供检测结果,特别适用于肿瘤负担比较重或者疾病进展比较迅速的晚期患者,临床医生可以及时根据检测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而NGS的主要特点则是能一次性检测多个靶点,有助于发现一些罕见靶点突变,从而有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靶向治疗机会。尽管NGS的检测时间较长,可能需要7-10天才能得到结果,并且费用也相对较高,但它的综合检测能力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更优选择。实际上,无论是PCR还是NGS,在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的评估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液体活检通过提供动态监测和揭示耐药机制,不仅能够延长对肿瘤的控制时间,还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有望进一步优化肺癌等肿瘤患者的诊疗管理策略。
医脉通:对于肺癌而言,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现阶段还存在着哪些亟待突破的难点?未来肺癌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段建春教授:在我看来,在肺癌领域,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与临床药物的研发进展和新型联合治疗方法的探索密切相关。通过精准识别驱动基因突变,尤其是对于罕见靶点突变的患者,一旦被检测并确定具有相应的靶点,就有可能受益于特定的靶向药物治疗,这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免疫治疗时代,多种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正在探索中。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特征性免疫表达、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作用。目前,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正在从单一生物标志物向多组学预测模型的建立转变,旨在提高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准确性。
尽管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存在着诸多挑战,但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例如,王洁教授在本次大会的肺癌标志物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团队在基于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探索性研究。此外,还有研究者在探索基于肿瘤组织新抗原的肿瘤疫苗与细胞治疗,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突破。这些研究和进展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