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众瞩目的2024年第39届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年会(EAU24)已经顺利落下帷幕。作为欧洲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泌尿外科学术盛会,本届EAU24无疑在国际泌尿外科学界树立了新的标杆,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本届大会中,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龚侃教授团队的邓睿逸博士报告了有肾根治性切除史的肾癌(HRNKC)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与局部非手术治疗(LNST)的比较分析临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HRNKC患者的治疗策略、促进肾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证据。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龚侃教授和邓睿逸博士为我们解读此项研究结果,并分享我国肾癌领域局部治疗的应用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PART.01直击现场,解读前沿
医脉通:本届 EAU24 会议上,您的团队公布了“有根治性肾切除史的肾癌患者手术治疗与局部非手术治疗的生存结果比较:基于 SEER 数据库的人群研究”的结果,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对于有根治性肾切除史的肾癌(HRNKC)患者,手术治疗与LNST在生存结果上存在哪些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影响患者预后的?
邓睿逸博士:这项研究聚焦了一类特殊的肾癌患者人群,即既往接受过根治性肾切除手术的散发性双肾癌患者。这类患者经手术切除了一侧肾脏,但另一侧肾脏又发生了新的癌症,其肾功能较普通的单侧肾癌患者更加脆弱,我们必须仔细权衡肿瘤控制、长期生存和肾功能保护的问题,对于这类患者的手术治疗选择需要更加审慎。近年来,LNST(如射频消融、热消融和微波消融等)在肾癌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本项研究想要探讨在HRNKC患者中局部非手术治疗是否可行,并比较其与手术治疗在疗效和预后上的影响,以期提供临床证据来优化肾癌的个体化治疗。由于双肾癌较为罕见,我们团队从全球最大的公开肿瘤数据库之一的美国SEER数据库中回顾性收集了HRNKC患者的数据,并通过倾向性评分加权来减少数据偏倚,以更好地比较手术治疗与LNST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的差异。通过比对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和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率,我们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生存预后与接受LNST治疗的患者总体相似,进一步细分手术类型后发现,接受肾部分切除术(PN)的HRNKC患者的生存预后最好,而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RN)和LNST的患者预后相似。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可耐受手术、技术可行的情况下,PN应是HRNKC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而LNST也可考虑作为一种备选治疗方案。
医脉通:由于SEER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美国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那么,您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同样适用于我国罹患双肾癌的患者人群?中美双肾癌人群的疾病特征是否存在不同?
邓睿逸博士:在得出研究结论时,我们必须审慎考虑其推广性。由于不同人种间基因特征与癌症易感性等方面的不同,种族差异确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去年召开的第三十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CUA2023)中,龚侃教授公布了一项探讨双侧肾癌的预后因素影响分析及手术治疗策略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北大泌尿所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并采用了SEER数据库中的双肾癌患者数据进行了外部验证。数据分析显示,中国与美国双侧肾癌人群在疾病的基线特征上大体相近,尽管在发病年龄、治疗选择倾向上存在些许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因此,尽管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种族差异对肾癌诊疗的影响,但我们相信这次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脉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参与本次EAU大会的感想体会,在肾癌领域有哪些创新性成果使您影响深刻?
邓睿逸博士:在EAU24这一全球泌尿外科的学术殿堂中,我们北大泌尿外科团队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IUPU)和科室领导们的卓越领导下,取得诸多辉煌成绩,多项研究成果入选各个领域的口头汇报及壁报展示环节,共同见证并推动了泌尿系肿瘤治疗的欣荣发展,发出了中国强音。能够参与其中,我深感荣幸,同时也为我们团队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本次大会的肾癌分会场特别聚焦于LNST技术,如射频消融等在肾脏小肿瘤中的应用等。这些微创技术因其对患者创伤更小的优势,日益受到关注。尽管LNST技术在肿瘤控制效果方面还需依靠更多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加以验证,但在本届EAU24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彰显了对肾癌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追求,也反映了全球泌尿外科学界在优化治疗策略、改善肾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不懈努力。我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肾癌的精准个体化诊疗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希望。
PART.02专家点评
医脉通:作为泌尿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局部治疗在肾癌治疗中的地位如何?外科手术是肾癌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那么LNST在哪些情况下才会被优先考虑呢?
龚侃教授:目前肾癌仍呈现出高发的态势,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我国癌症发病情况显示,每年新增肾癌患者数量超过7万人,这一数字不容忽视。在临床实践中,约20%至30%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尽管晚期肾癌患者可采取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等高效手段,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通常不足3年。因此,从目前的医学实践来看,肾癌的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早期手术干预仍然是首选的最佳治疗策略。接受肾切除手术治疗的T1期肾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DFS)率可超过90%,T2期患者约为80%,而T3期患者的预后则明显较差。由此可见,手术治疗在肾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手术治疗亦存在其局限性,但手术由于创伤较大、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LNST应运而生,为那些高龄、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合并多种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肾功能不全需要尽可能保留肾单位、有全身麻醉禁忌、遗传性肾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应用LNST前,需经过多学科团队的谨慎评估,综合考虑肿瘤控制效果、技术可行性、操作安全性以及患者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并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随着LNST技术的逐渐成熟,肾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适合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生存率也得以提高。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肾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肾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带来了新的思路。
医脉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局部治疗在肾癌领域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或研究成果?结合您丰富的泌尿肿瘤临床治疗经验,您如何看待这些进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龚侃教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LNST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逐渐被用于手术治疗以外的替代治疗方法。以射频消融治疗为例,该技术可经
医脉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对于未来,您的研究团队在肾癌治疗领域有哪些研究方向或计划?您认为哪些领域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龚侃教授:首先,针对肾癌早期诊断的需求,当前我们尚未拥有类似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