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邱录贵团队近日在《Leukemia》在线发表题为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s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minor clone of gain/amp(1q) in multiple myeloma的文章[1],该研究基于中国第一个前瞻纵向血液病队列(NICHE队列),通过比较伴不同克隆大小1q扩增患者的生存、细胞遗传学事件,对小克隆1q扩增进行分析,首次提出了多发性骨髓瘤的1q扩增动态演变理论。医脉通荣幸邀请安刚教授为大家解读该文章。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998例初诊时具有完整的荧光原位杂交的细胞遗传学数据的MM患者。其中有513例患者在初诊时被检出携带1q扩增,包括55例伴有小克隆1q扩增(≤20%)。
研究结果
01
不同克隆大小的1q扩增对NDMM的预后意义
1q扩增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明显短于无1q扩增患者(PFS: 29.5个月 vs. 41.9个月,HR=1.58,P<0.001;OS:50.4个月vs. 71.0个月,HR=1.67,P<0.001)(图1A、D)。
根据1q克隆大小,将1q扩增患者分为4组:无1q扩增、1q扩增≤20%、1q扩增20%-50%、1q扩增>50%,4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41.9个月、52.2个月、32.5个月和26.8个月,而中位OS分别为71.0个月、71.6个月、52.9个月和46.5个月(图1B、E)。
选择20%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无1q扩增、1q扩增≤20%和1q扩增>20%三组,其中1q扩增>20%的患者的中位PFS为28.9个月,中位OS为49.4个月(图1C、F)。
图1.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中1q扩增不同克隆大小对患者的预后意义
02
1q扩增的拷贝数和克隆大小演变
与具有3个拷贝的1q异常患者相比,具有≥5个拷贝1q或4个拷贝1q的患者克隆大小明显更高。
del(17p)在大克隆患者比例更高。与只有1q扩增的患者相比,同时存在1q扩增和del(17p)的患者的1q拷贝数略高。
del(1p)伴小克隆1q扩增与MM的不良结局相关。
03
小克隆1q扩增的克隆演变
15%的患者在诊断和复发时均保持小克隆不变,仅2例(15%)在复发时出现1q扩增小克隆丢失(图2A)。
小克隆1q扩增的克隆演变伴随着del(17)的克隆大小扩增或新获得del(17p)(图2B)。
1q扩增克隆大小显著增加的患者, PFS 显著短于诊断时del(1q)为小克隆和大克隆的患者(图2C),但OS未见显著差异。
图2. 小克隆1q扩增的克隆演变(原文图4)
研究结论
小克隆1q扩增是代表1q扩增更早期阶段的遗传学事件,在1q扩增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由小克隆向大克隆的动态演变。应对携带小克隆1q扩增的患者进行定期细胞遗传学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
专家点评
安刚教授:本中心近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领域持续深耕,特别是1q异常人群中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在《Haematologica》《Blood Advances》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3],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有机结合也推动了骨髓瘤的精准治疗发展。目前国际分期系统二次修订(R2-ISS)系统[4]和梅奥加成分期系统(MASS)[5]都采用了危险因素的积分方法,将伴有gain/amp(1q) 对预后的影响纳入患者危险度分层,也使得分层系统更加完善,并对临床结局有更准确的预测。
既往也有研究报道有关1q异常的预后不良机制,1q21扩增会导致多个与内质网反应相关基因的高表达,同时可能与含有
安刚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病区主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
主要学术任职: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秘书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 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blood advan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40篇;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