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疼痛科专家采访、指南解读等最新学术内容,长按识别/保存二维码关注【医脉通疼痛科】查看
癌痛是肿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随着肿瘤的进展而加重。由于癌痛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疼痛部位、程度、性质不同,单一的给药方式往往不能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自控镇痛(PCA)作为一种“自我管理”的疼痛治疗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癌痛治疗。12月14-15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师资培训班”在北京盛大举行。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元教授,就PCA技术使用规范、给药途径、镇痛药物选择、参数设定及相关进展等话题进行分享,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专家简介
陈元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CSCO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湖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患者自控镇痛(PCA)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也常用于癌痛的治疗。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PCA?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PCA有哪些优势?PCA的适应证有哪些?
陈元教授:
PCA技术是一种患者自控给药技术,可个体化且最大限度地由患者控制给药。PCA的优势包括:(1)起效较快;(2)如果给予基础剂量,血药浓度相对比较稳定;(3)毒副反应较口服药物药轻。
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PCA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给药模式:首先,PCA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给予基础剂量(背景剂量)和Bolus剂量,最后由患者控制给药,可以相对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第二,对于患者来说,一旦出现疼痛,患者可以通过PCA技术自行给药,即刻就会有药物给予。常规给药流程需要经过患者、护士、医生一系列操作,流程较长;而PCA给药流程明显减短,患者出现疼痛可即时自行镇痛,可以提高患者自身的安全感。
根据其特点,PCA的适应证包括:(1)用于重度癌痛,特别是难治性癌痛,在其他镇痛方式不能达到很好的疗效时,可以通过PCA技术减轻患者疼痛;(2)用于爆发痛患者,可以通过PCA技术快速减轻患者疼痛;(3)用于重度癌痛阿片类药物的快速滴定。众所周知,应将重度癌痛作为一种急症来进行处理,尽快帮患者缓解疼痛。PCA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滴定方式。另外,使用其他方式(包括口服、皮下等)疗效不佳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PCA镇痛。
医脉通: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应用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基础。请问,PCA的给药途径有哪些?如何选择PCA镇痛药物?
陈元教授:
PCA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静脉、皮下、鞘内、硬膜外腔,以及局部神经组织PCA。目前后一种应用相对较少,静脉和皮下PCA应用较多。对于肿瘤内科医生,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大部分都可以熟练掌握这两种方式。
在PCA镇痛药物的临床选择方面,理想PCA镇痛药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效快;第二,镇痛强度较强;第三,有效时间中等(太短,需要频繁用药;太长,不便于调整药物);第四,代谢产物没有活性或生物作用;第五,耐受性良好。针对这些特点,一般临床使用较多的是吗啡一类的药物,包括吗啡、氢吗啡酮、芬太尼、舒芬太尼,都可以应用于PCA镇痛治疗。
医脉通:由于癌痛患者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等差异较大,给药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请问,PCA治疗癌痛时,如何进行参数设定?在PCA滴定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或新的模式?
陈元教授:
一般使用PCA镇痛时,我们需要设定至少5个参数,包括负荷剂量、基础剂量(背景剂量)、Bolus剂量、锁定时间、最大剂量。
(1)负荷剂量,是PCA开始时首次给药剂量,用于迅速达到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便用药之后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疼痛。
(2)基础剂量(背景剂量),是单位时间内持续匀速输注的药物剂量,用以维持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治疗汇总设定合适的基础剂量(背景剂量),在患者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达到无痛效果。
(3)Bolus剂量,是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自控按钮”单次给予的药物剂量;如果患者出现爆发痛,可以及时自控镇痛,减轻患者爆发痛的实际情况。
(4)锁定时间,即两次Bolus给药的时间间隔。例如,患者剧烈疼痛时,一次给药可能无法很快地减轻疼痛。如果此时患者连续按“自控按钮”,可能导致药物使用过量。因此,需要设定“自控按钮”的中间间隔有效时间,避免意外重复给药。
(5)最大剂量是出于安全用药的考虑,防止药物过量而设定的限制性参数。
现在,在药物滴定时也可以应用PCA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指南和规范中也谈到,静脉滴定中包括有PCA滴定。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PCA技术快速滴定的方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探索PCA滴定和口服药物滴定之间的区别的随机对照研究,在今年6月份的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会议上发布了最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通过PCA滴定药物起效更快,并能达到相对更好的镇痛效果。另外,研究也发现,应用PCA技术快速滴定之后,转换为口服药物时,没有增加用药剂量,并且毒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应用PCA技术进行快速滴定是一种非常好的滴定方法。
当然,我们在临床当中需要根据实际场景合理地应用PCA技术,例如可能给予负荷剂量联合基础剂量(背景剂量),或使用Bolus剂量,也可以只是PCA药物应用,或者基础剂量(背景剂量)联合Bolus剂量。根据我们的临床需求和目的,来决定如何选择PCA技术的组合方式,最终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
医脉通:您认为PCA能否充分满足当前癌痛的治疗需求?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如何?
陈元教授:
首先,PCA是癌痛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往PCA技术主要应用于术后镇痛。现在PCA技术在癌痛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这对于癌痛治疗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解决了很多癌痛特别是难治性癌痛患者的用药问题。但PCA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癌痛问题,还需要多学科协作,应用其他的治疗手段,例如介入治疗以及基础的口服阿片类药物治疗,来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我认为,口服阿片类药物治疗仍是癌痛治疗的基础,可能会解决70%~80%患者的疼痛问题。其余20%~30%的患者,应用口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此时,我们可以应用PCA技术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还有一部分问题可能需要通过介入治疗等其他的治疗方式来解决。
因此,PCA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镇痛方式,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另外,今后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尽快积累经验和临床应用数据或证据,进一步推广PCA技术的合理应用,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