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ASH|安刚教授:CAR-T疗法不断创新,MM治疗曙光纷至!
2024-01-22
关键词: MM CAR-T

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于2024年1月5日-7日在天津召开。本届大会以“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为主题,围绕血液学科的核心发展方向,以及新时期下的血液学基础研究、转化及临床诊疗中面临的重大学科问题,开展热点及前沿分享和深入探讨,共谋血液学科建设和蓬勃发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多发性骨髓瘤(MM)CAR-T细胞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医脉通: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血液领域的高频词汇,请您谈谈目前MM领域CAR-T细胞治疗的现状如何?除靶向BCMA CAR-T细胞产品外,MM领域还有哪些热门新靶点?


安刚 教授

CAR-T细胞疗法是晚期MM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全球已有三款BCMA CAR-T细胞产品上市,分别为ide-cel、cilta-cel和伊基奥仑赛。这三款产品的抗体来源分别为鼠源、羊驼源、全人源,并且均在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BCMA靶点的表达特异性与表达量较高,并在浆细胞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获批的CAR-T产品主要以BCMA为靶点。尽管靶向BCMA CAR-T细胞产品疗效喜人,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仍经历复发,因此亟待探索其他靶点。GPRC5D是一种全新的治疗靶点,我国黄河教授、徐开林教授均对GPRC5D靶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国际上也针对此靶点开展了相关研究。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来看,该靶点的疗效与靶向BCMA CAR-T产品的疗效相差不大。GPRC5D靶点还可开发成双抗,如以GPRC5D/CD3为靶点的双抗Talquetamab-tgvs已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成人患者。此外,一些其他靶点如FcRH5、CS1等也在探索中。我相信未来随着MM领域探索靶点的逐渐增多,MM患者的治愈目标一定会实现。


医脉通:在新药和新疗法不断涌现的当下,传统治疗方式也不应被抛弃,联合应用可能会给部分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您如何看待ASCT与CAR-T细胞疗法的关系?对于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前移您有何看法?


安刚 教授

虽然以CAR-T细胞疗法、双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MM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但一些传统治疗方式也不应被抛弃,我认为二者联合应用可能会是更好的治疗选择。比如未来当CAR-T细胞疗法获批用于一线治疗时,可以考虑应用以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卡非佐米、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来减轻患者的肿瘤负荷,提高CAR-T治疗的安全性。同时,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也需要应用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治疗。


此外,临床上可以考虑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与CAR-T细胞疗法联合用于治疗MM患者,比如第0天输注干细胞,第3天输注CAR-T细胞,同时发挥ASCT与CAR-T疗法的优势,可能会为MM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针对ASCT联合CAR-T疗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曾开展过相关研究,我们中心也正在开展类似研究。


目前,CAR-T产品获批仍用于治疗三线或以上复发/难治性MM患者,研究者也在思考如果早期应用CAR-T产品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疗效。因此,各个医院、中心及企业都在开展将CAR-T治疗前移的相关临床研究,如CARTITUDE-5研究、CARTITUDE-6研究等。我们中心也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以探索将CAR-T治疗前移的可能。我相信通过各个机构的积极研究探索,能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医脉通:针对MM领域CAR-T细胞治疗的现状及未被满足的需求,国内多家中心已开展了积极探索。未来5-10年,您认为CAR-T细胞疗法还有哪些问题和方向需要关注?


安刚 教授

推进CAR-T治疗前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CAR-T治疗的规范化全程管理以及副作用管理。2023年11月2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公告表示,在少数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尽管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但这也提醒我们CAR-T治疗具有两面性。对于CAR-T治疗的早期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系统毒性等,临床医生已经可以较好的处理,但对于远期副作用如血细胞减少,仍需引起大家的重视,需谨慎处理。多数患者CAR-T治疗后血象持续下降,甚至90天后仍无法恢复,这类患者属于危险人群。因此,是否应在患者接受CAR-T治疗前进行干细胞准备,以预防副作用的发生,这些问题仍需广大临床医生和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640 (10).png

安刚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MM研究联盟委员、秘书

天津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遗传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blood advances、The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分;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2020年度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