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陈恩强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管理中,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是临床常用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中,富马酸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恩强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TAF治疗CHB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重点发现如下:
• TAF作为治疗CHB的一线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 TAF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并不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观察性的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华西医院开始接受TAF治疗的CHB患者,并通过问卷调查TAF治疗CH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TAF治疗开始后每半年向患者发送电子问卷,收集患者信息,随访期截止至2022年6月)。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不良习惯、TAF用药持续时间、既往用药史、合并症、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划分为1-5级(1=非常轻微,2=轻微,3=中度但可耐受,4=非常严重且无法忍受,5=极度严重)。
研究结果
1. 患者特征
共纳入25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9(33,47)岁,其中154例为男性。9.4%(24/256)有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在接受TAF治疗前,80.1%(205/256)的患者有NAs用药史,5.1%(13/256)接受过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TAF治疗94(65,131.5)周后,32%(82/256)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在第4(1,12)周,但严重程度较轻微(表1)。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抗病毒疗效无显著影响(80/82 vs 170/174,P>0.05)。性别、身高、体重、不良习惯和既往用药史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显著影响(P>0.05),但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更年轻(P<0.05)。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的基本特征

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不适,包括

图1 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 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胃肠道:共有18.8%(48/256)的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不止一种症状。其中,
全身和肌肉骨骼:27%(69/256)的患者出现全身和肌肉骨骼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有多种症状。其中,疲劳11.3%(29/256),虚弱10.9%(28/256),嗜睡4.7%(12/256),肌肉酸痛6.6%(17/256),关节痛5.9%(15/256)。此外,7.9%(20/256)的患者出现体重变化(体重变化超过3 Kg),5.9%出现体重增加,2%出现体重减轻(图2B)。
神经系统和皮肤:出现皮肤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最高,占所有患者的29.3%(75/256),部分患者有多种症状,包括
3. 实验室异常发生率
在256例接受TAF治疗的患者中,
表2 患者的随访数据

部分患者出现实验室异常。其中,治疗期间ALT骤升2%(5/256),TG升高1.6%(4/256),TC升高1.2%(3/256),LDL升高0.8%(2/256),血清磷降低2%(5/256),eGFR降低0.8%(2/256)。此外,

图2 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异常发生率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TAF作为治疗CHB的一线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幸运的是,这些不良反应较为轻微,并不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目前,关于TAF不良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结果。

陈恩强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临床病毒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感染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肿瘤学会肝癌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常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