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CSCO|安菊生教授:精益求精,未来可期,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2-11-16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CSCO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于11月5日-12日盛大召开。会议聚焦肿瘤临床前沿,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做精彩的进展报告或讲座,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安菊生教授,分享子宫内膜癌诊疗现状及进展。


截屏2022-11-16 13.35.27.png



医脉通: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否请您谈谈,对于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方案的选择中,有哪些需要注意?


安菊生教授:在临床中,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对于术后具有不良危险预后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低危患者,我们建议随访观察;对于中危患者,由于其主要复发风险是在阴道的残端,我们建议进行术后单纯的近距离治疗。但对于高中风险或者高危患者,不仅阴道残端复发的风险增加,盆腔区域复发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甚至在高危患者中,其盆腔以外的远处复发风险也有升高,因此术后的辅助治疗更加重要。对于高中风险的患者,目前现有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提示了术后补充体外放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高危患者,术后不仅要补充体外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有利于更好地降低复发,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医脉通:随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显出良好的疗效。能否请您谈谈,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如何?将为这部分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安菊生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许多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在子宫内膜癌中,特别是对于复发转移的难治性子宫内膜癌的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获益显著,提示我们或许有可能将免疫治疗的时机前移。目前,初治的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的大型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据我所知,有两项大型RCT研究正在进行。一项主要是针对早期高中危患者,在术后体外放疗的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另一项是在高危的患者中,术后放化疗联合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研究均在同步招募患者中,我们也非常期待研究结果。此外,在一线治疗中,也有多项研究在探索免疫和靶向治疗。这些研究结果终将会使难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得到更优的治疗获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医脉通: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推广,对于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请您谈谈,从临床分型到病理分型,再到分子分型,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改变?


安菊生教授:自2013年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提出以来,TransPORTEC分型、ProMisE分型等简化模型被提出并加以验证,进一步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并逐渐纳入国内外各大指南中。目前,现有的分子分型系统使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指导术后治疗成为可能,如PORTEC-3研究结果提示,在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联合放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既往的子宫内膜癌术后危险因素分级是基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的。在去年,ESGO/ESTRO已将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危险因素分级系统,在今年ESMO最新的分级系统中,也将分子分型纳入考量。我相信,在原有的临床病理因素基础上结合分子分型,将使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分级系统越来越完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决策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