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5月9日-14日,“第十三届中山胸部微创论坛暨2022中山胸部肿瘤多学科国际论坛”正式召开,会议邀请多位国内外胸部肿瘤领域的多学科专家,于云端交流先进理念,碰撞思想火花,再点熠熠星光。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晚期
刘天舒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肿瘤早期研究病房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
上海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专科第七/八届主任委员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委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临床研究专委会/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常委
医脉通:可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晚期食管癌一线免疫治疗的重大研究进展?这对食管癌患者特别是中国患者有着怎样的临床意义?
刘天舒教授:目前晚期食管癌中一线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主要包括针对
在研究设计方面,由于疾病特征和实际临床用药的差异,国际研究与国内研究存在两个不同点:首先,三项国内研究纳入人群均为中国鳞癌患者,而前两项国际研究的患者人群既包括鳞癌也包括腺癌;其次,三项国内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的化疗方案均为国内更常用的
在研究结果方面,五项研究均印证了食管癌患者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但三项国内研究提示,对于中国的食管鳞癌患者,PD-L1的表达水平并非患者免疫治疗获益的关键因素——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免疫治疗获益更为明显;但对于PD-L1低表达患者,免疫治疗相对单纯化疗依然可以带来较优的生存获益。
因此,KEYNOTE-590和CheckMate-648两项国际研究为食管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ESCORT-1st、ORIENT-15和JUPITER-06则基于中国患者和中国临床实践提高了国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可及性,基于这些重大成果,我相信这些将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的基本用药。
医脉通: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相关研究取得的结果让人振奋,您认为这对后续开展食管癌围手术期的研究有哪些参考价值?
刘天舒教授:围手术期研究的主要开展目标有两个,分别是“使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的机会”以及“改善患者的疾病缓解情况”。因此包括病理缓解率在内的肿瘤退缩评估指标是大部分围手术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之一。
而目前晚期食管癌一线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显示,接受免疫治疗后,患者的肿瘤退缩情况均表现较好,这为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撑。而针对亚组人群的分析显示,PD-L1高表达的患者疾病缓解情况更佳。因此,如果要开展围手术期研究并提高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可以在入组标准中增加患者PD-L1评分的要求。这既是对精准医疗理念的反映,也可以提高试验的临床指导意义,这或许是对我们临床医生的启迪之一。
相应的,如果患者PD-L1评分较低,那么在实行免疫治疗时,应该注意联合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放疗甚至放化疗等,这也是围手术期免疫相关临床研究在设计及实施中的关注点之一。
当然,在免疫治疗与放疗以及化疗联用时,不同治疗策略应用时的同步性、周期数以及手术间隔时间的选择都需要临床试验的探索,期待免疫治疗在这一领域也可以大放异彩。
医脉通:目前食管癌的临床诊疗中,针对“去化疗”方案的探索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这一策略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刘天舒教授:“去化疗”策略是目前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例如CheckMate-648研究(点击此处查看研究详情),该研究共有三个治疗组,除了单纯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以外,还有一组是纳武利尤单抗+
这一结果提示,双免方案对于PD-L1高表达人群在肿瘤退缩及疾病缓解方面有着极具临床意义的应用价值,结合现实条件下,晚期食管癌患者特别是后线治疗时的患者,其通常身体状况较差,对化疗无法耐受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去化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当然临床决策必须由证据支持,我们也期待着相关研究为我们带来实践的依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